微信的傳播學思考--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2期

微信的傳播學思考

吳瓊

2013年05月23日14:46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近來,除了微博,最熱門的互聯網社交平台應用恐怕要數微信了。據騰訊公司公布的最新官方數據,截至2013年3月1日,微信注冊用戶已超過3億,這意味著它覆蓋了近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機用戶。微信火了,它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變革使其真正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一、Web2.0時代下微信的產生

Web2.0技術下的信息傳播由於網絡的聚合作用而大大加強,促進了新的媒介生態環境的出現。微信是騰訊集團研發的一款基於智能手機的即時通訊軟件,在目前國內同類產品中影響最大。在微信之前,國外已經在2010年就推出了手機即時通訊(IM)軟件Kik,上線15日便吸引了100 萬的用戶﹔2010年末,國外的移動互聯網世界中已經有Ping-Chat、Whatsapp、iMessage 和Gtalk 等多款跨平台的類似KIK的IM應用軟件出現。它們共同的特點都基於手機通訊錄的簡易應用,至此,這一領域的潮流已然形成,而時刻緊盯著國際互聯網創新最前沿的中國互聯網工作者迅速發現這一潮流並以極快的速度進行了創新拷貝。緊隨其后,國內也相繼推出小米科技“米聊”、“盛大KiKi”、開心網“開心飛豆”、諾基亞“諾基亞IM”等手機即時通訊軟件。騰訊在借鑒已有即時通訊軟件技術的基礎上,經過觀念和功能上的創新,后發而制勝,大力推出微信,上市短短數月間便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在市場佔有率和用戶認同方面較之前者毫不遜色。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支持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微信軟件本身完全免費,使用任何功能都不會收取費用,用戶使用微信時產生的上網流量費由網絡運營商收取。它跨越了運營商壁壘、硬件壁壘、軟件壁壘和社交網絡壁壘,將現實社會中人們的關系沉澱到手機上從而實現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鏈接”,使移動終端成為了新的社交節點。

二、微信傳播的模式

(一)傳播主體

首先,微信傳播典型地體現了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微信最初是基於QQ平台的應用軟件,因而微信具有良好的用戶基礎,傳播主體即用戶群體更加精確。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到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手機網民達到4.2億,同比增長293%。[2]在不同品牌的移動IM即時通訊中,手機QQ佔據99.5%的市場份額。微信主要依托智能手機等移動平台,手機QQ用戶是其主力軍。龐大的智能手機用戶和手機QQ用戶,使微信的推廣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它的信息傳播模式中,傳受雙方的關系特點傳承了QQ平台的特質。

其次,信息傳受雙方的關系更為親密。在社交模式上,用戶最初喜歡QQ是希望借助此平台“和陌生人說話”,當失去新鮮性之后才擴展到熟人層面形成穩定的社交圈﹔而微信恰好相反,它最初從已相對穩定的熟人群體出發“和親近人說話”,然后再逐漸擴展到陌生人層面。微信使得人們的社交網絡,從原有的“弱關系鏈接網”向基於手機通訊錄的“強關系鏈接網”轉變。微信的主要功能是類似於電話聯系的語音對話,而語音聊天比冰冷的文字交流帶有更多情感,文字交流原有的障礙在於,傳受雙方在聊天中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表情”,不能准確了解到對話者的心情和語氣,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從用戶的心理和習慣來講,使用語音聊天的傳受雙方關系會更為親密。微信主打語音聊天,點對點的語音交流類似於現場直播,通過聲音來傳達情感,能夠更好地把握傳受雙方的心理,相對於單純的文字來講更有優勢。

再次,傳播主體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的特點。根據最新的百度指數統計,在類似微信這種即時通訊軟件的使用人群當中,男性佔74.64%,女性佔25.36%,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為主流,年齡段以20~29歲為主。出於學習、工作等方面的需要,支持多種應用軟件的智能手機在學生、白領等高學歷的群體中頗受歡迎。用戶最初玩微信在於其“新”和“奇”,類似於對講機式的時尚聯系模式在年輕人中備受追捧,而微信抓住年輕人心理推出的其他娛樂功能更是進一步俘虜了年輕人群體。

(二)傳播內容

微信傳播內容具有私密性和即時性的特點。在精確化的交際圈裡,微信的傳受雙方以親人、閨蜜、朋友、同事為主,由於傳者和受眾的特殊關系,微信信息交流內容也更為私密。在微博上,粉絲可以看到所關注用戶發布的相關信息,而微信信息停留在傳受雙方的移動終端上,隻有傳受雙方可以看到聽到,其他用戶無法在自己界面獲知。另外,微信整合了QQ和微博的功能,其內容發布具有即時性,隻要用戶在線,就能夠對信息進行快速接收和反饋,而且微信還支持QQ離線消息的接收,在訊息傳達上比較迅捷。在微信朋友圈裡,微信用戶還可以以文字和圖片及顯示地理位置等方式顯示當前的用戶狀態或發表感言,朋友圈的其他用戶可以即時發表評價,滿足了人們在個性化時代的個性表達。經過多個版本的升級后,今天的微信可以通過語音、文字、圖片以及視頻來傳播信息,在iphone等高端智能手機上還可以直接視頻通話,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微信引領了3G時代信息傳播的潮流。

(三)傳播渠道

3G時代智能手機得到迅速普及,現在智能手機的推廣已經從中高端市場轉向了低端市場。微信使智能手機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微信的語音對講對應的是麥克風和揚聲器,二維碼和圖片分享對應的是手機高清攝像頭,手寫輸入對應的是多點觸屏,搖一搖對應的是重力感應器,查看附近的人對應的是GPS 定位。相關數據表明,Symbian、Android和Ios 三大系統目前佔據95%以上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3]微信現在擁有多個版本的客戶端,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多種手機系統的全覆蓋。除對手機基本功能的最大化利用外,微信同時實現了傳播渠道的拓展和優勢平台的集中。微信相繼推出了二維碼、LBS定位等功能,其中二維碼是身份認同,在攝像頭前掃描即可辨別用戶身份信息,而LBS定位功能則可以用來找位置附近的朋友。另外,微信的系統插件已經打通了手機通訊錄,QQ通訊錄、QQ郵箱,QQ微博等產品,表現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平台型產品的潛質。優勢平台的集聚共享,基本上將人們日常使用的所有通訊工具都囊括在內,因此微信可以說是這些通訊工具的“集大成者”,其優勢不言而喻。可以預見的是,以智能手機終端為主要載體的移動媒體在未來將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未來的信息傳播媒介也將會是多媒體平台的優化集成,就目前而言,微信的信息傳播媒介正是這一方向的有益探索。

(四)傳播受眾

如果按遠近親疏來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關系歸類的話,那麼虛擬社交模式中可以通過交往的親密度和實際距離將社交圈歸為近距離,中距離和遠距離三類。微信通過實現三個斷面的全面覆蓋,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社交網絡,人們可以根據需要更加精確化地分配社交精力。近距離——熟人交際圈。微信最初的受眾是熟人,即手機通訊錄上的熟人及QQ好友,傳受雙方在微信溝通中感情黏性進一步增強,由此形成穩定、成熟、聯系最為頻繁的熟人交際圈。中距離——千米交際圈。微信通過手機定位服務設計了“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在用戶所在位置1000 米范圍內的微信用戶都能看到。它為用戶提供了附近人的頭像、昵稱、簽名及距離,讓微信走近用戶生活,以便用戶之間產生進一步聯系,也方便結識身邊的朋友,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或者推廣工作業務。遠距離——陌生人交際圈。二維碼、LBS 定位、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將微信的社交圈由熟人推向陌生人。同時,微信整合了騰訊微博功能,與微博用戶實現了對接,用戶可以通過微信進入微博平台,享受微博用戶的待遇。可以說,在這三大交際圈中,微信信息的受眾分層十分明顯,信息傳播者可以在未來的溝通中更加精確化地、有針對性地分配社交精力,確定傳播內容。

(五)傳播效果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進入了移動互聯的時代。人們從單純的、麻木的全盤接收媒體信息轉變為以微博傳播為主的主動“拉取信息”方式,再到微信為代表的基於“強關系鏈接網”的虛擬與現實的“無縫對接”。以騰訊微博為例,當我們成為其用戶時,我們可以在首頁或者在搜索引擎上尋找我們想關注的人的微博網頁,通過“加關注”,你就成了他、她的粉絲,而不用對方的同意。我們關注的那些人的信息就會通過我們的微博,直接全部進入我們的視域。微信則更進一步將信息傳播的范圍,從300人的QQ好友裡,進一步縮小、精煉到你自己圈定的范圍內,使得信息相比微博更加精准、實時、高效。

基於信息傳播效率趨勢的要求,“微內容”的擴散作用通過日新月異的網絡渠道發揮到了極致,作為跨平台的信息傳播渠道,移動終端的開發、精進,實現了社會中人際關系在現實與虛擬層面上的融合。微信,是基於手機通訊錄直接建立與聯系人連接的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它的推廣是彌合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對立的一次試水,更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微信軟件充分挖掘出手機通訊錄的社交潛力,加上1000米以內的微信用戶搜索功能,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的發送功能,不但集合了微博所具有的互動性、信息傳遞快捷性和信息投放精准性的特點,而且將之發揮得更為極致,並開創性地擁有多級化、多元化、人性化和實效性的特征。首先,微信實現了多級化傳播,互通微信的好友群包括手機通訊錄聯系人、騰訊QQ好友和1000米以內微信用戶三種受眾群,信息的傳播渠道較之其他媒體更為寬泛,多極化交流使得受眾互動范圍更廣。多渠道的信息傳播除了使微信的傳播更為便捷之外,跨平台、跨人群、定點周邊用戶的優勢也讓微信打破了空間的阻隔,另外,微信能夠實現微信與騰訊微博的互通,這一點更有利於微信內容在微博上的二次傳播。其次,微信的信息傳播可以實現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多元化交流。信息的簡潔化傳播是社會效率發展的趨勢,“詞媒體”的出現足以說明凝聚信息的符號化社會的走向,因此,傳統的文字信息已經落后,取而代之的是附帶意義的符號、圖片、聲音等信息的傳遞。借助於微信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微信信息的推廣也更加便捷、多元化,更加被廣大受眾所接受。第三,微信的人性化特色有利於微信信息發布者使用有個性色彩的語音傳遞、漂流瓶、個性簽名等功能,以此吸引受眾注意,實現用戶間的圖文、視頻等方式的傳遞,了解彼此的狀態,這對於微信信息在群體中實現集群效應具有助推效果。第四,微信信息時效性明顯,升級后的騰訊微信嵌入了騰訊新聞,每日兩次更新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微信的傳播引起“微友”的迅速圍觀,頗受用戶推崇。

三、 微信帶來的傳播變革

首先,微信改變了傳統的通信方式。2011年以前是我國拜年短信增長最快的幾年,每年能實現同比發送量增長15%以上,而如今只是個位數的略增。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2012年除夕夜中國本土手機用戶平均每人發出的短信是42條,而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除夕夜平均每個人發送的短信是36條,下降了14%。這與微信等免費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有直接關系。從微博走紅開始,傳統的通信方式就已經有所改變,一些人開始習慣減少發短信的數量,當需要與他人聯系時,發一條微博或者從微博上發一條私信,成為他們的新選擇。而隨著微信的出現,人們進一步減少了短信和語音通話的數量,遇到不太著急的事情時,發一條語音信息或許是一個更加方便的選擇。這種新的語音通信或將改變未來主流的通信方式。

其次,微信是記錄和表達的平台。微信與騰訊微博通過“微博發圖助手”來進行整合,以實現記錄與表達的傳播功能。用戶發送給“微信發圖助手”的文字、圖片等信息都會直接發布到綁定的騰訊微博賬號中。微信的寫作與微博一樣簡單,個人對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進行個性化的記錄和表達,以文字、語音甚至是視頻的形式直接傳播給最親近、最想溝通交流的好友,相對於微博來說,使用門檻更低、更方便、自然,更加私密化﹔相對於短信來說,又具有其不可比擬的語音功能,能給溝通雙方傳遞最直接的情緒﹔相對於電子郵件或者QQ信息來說,又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到達性。

第三,微信是一個交友的平台。微信好友之間的即時互動,使原有的親密伙伴之間,建立了新的,溝通成本更加低廉,交流方式更加豐富的通信平台。微信在KIK的基礎上,推出了基於地理位置信息和個人信息的“查看附近使用微信”的功能,使得微信用戶能夠查看地理位置100米以內的使用微信的用戶,並突破KIK的交友壁壘,實現社交圈的拓展。“搖一搖”與“漂流瓶”的功能設定,使得微信用戶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將祝福、許願、個人介紹、不方便給熟悉人說的小秘密等,發送給隨機的接收者,突破地域的限制,達到匿名交友的目的。

第四,微信可以成為公共信息的發布源。雖然傳統的媒體以及門戶網站、論壇等都在發揮著傳遞公共信息的職能,但是,微信有著獨特的方便快捷的優勢,以及獨特的操作模式,微信的好友群傳播的信息更加具有說服力,更能促使微信用戶利用微信與微博的聯通功能,實時、主動的進行信息的傳播﹔與此同時,人們能夠在這裡獲得很多不一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比其他渠道的信息更快、更有個性或者更具體、更集中。

媒介即訊息,新的信息傳播媒介的產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信因其強大的功能贏得了用戶的青睞,成為了個人社交網絡及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工具,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代表了未來社交平台發展的走向。當下,即時通訊應用軟件的發展,使得那些已經涉足微博的門戶網站和社交網站紛紛在搶奪用戶資源的利益驅動下,主動探尋其盈利模式,隨著手機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推廣,便攜式移動媒體這片市場在未來一定大有可為。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方式的變革在未來將會走向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視台)

注釋:

[1]百度百科.微信[EB/OL].http:/ / baike.baidu.com/ view/ 5117297.htm.

[2]、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報告[R].2013.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