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商報》“義烏市場30年”系列報道回眸--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記者》>>2013年第4期

《義烏商報》“義烏市場30年”系列報道回眸

傅根洪

2013年06月17日15:54        手機看新聞

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義烏的活力從哪裡來?義烏的創造力從哪裡來?義烏的未來靠什麼去把握?2012年,即義烏市場建設30周年,《義烏商報》迎來回答上述問題、報道義烏發展之路的契機。

策劃,抓住報道之魂才能成功

義烏,只是地處浙江中部的一個小城,面積不過1105平方公裡,本地人口不足75萬。可以說,義烏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納入到“義烏市場建設30年周年紀念”之中去。但是,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組報道就會成為“大鍋飯”,量足而味差,笨拙而無趣。

幾番斟酌,最后《義烏商報》還是將目光收攏到了“人”的身上。因為義烏能夠從小商品集市發展到全球最大的國際性小商品貿易中心,能夠從“前攤后廠”、小打小鬧發展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諸多小商品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群,能夠從區域性市場發展到“買世界、賣世界”的大格局,這一切都離不開義烏商人的首創、拼搏精神,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

圍繞目標,《義烏商報》設置了幾組系列報道:

“義烏市場30年——高層談話實錄”:以口述、人物訪談等形式,重點採訪1982年以來參與義烏市場建設的高層管理者,以他們高屋建瓴的視野,對義烏市場發展的創業歷程進行解讀。這組報道,體現的主要是“權威性”。

“義烏市場30年——尋找義商足跡”:圍繞“商人、商場、商品”三大元素,尋找義烏商人在外創業、義烏商品走出去、來料加工等內容,重點報道義烏市場、義烏商人在全國各地及世界的影響。這組報道,主要表現義烏“行商”的創業故事。

“義烏市場30年——我與市場同行”:精心選擇了在義烏本地創業的30位商人,通過採訪對象工作、創業、生活和環境變化等方面的親身體會,暢談義烏市場建設3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以及對義烏未來的新期待,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多種形式全面展現義烏發展的深刻變化。這組報道,主要表現義烏“坐商”的成長故事。

“義烏市場30年——我的經商故事”:這是一個征文欄目。要求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圍繞義烏市場30年的軌跡,引導義烏的市場經營者講述自己的經商故事。故事必須是生動有趣的,能夠以小見大,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感悟,給人以警示。這組報道,體現的主要是“草根性”。

欄目設置,因緊扣報道主題而生輝

報道刊發后,“尋找義商足跡”“我與市場同行”尤其受關注,引起了較大反響。在這些報道的策劃與討論過程中,記者編輯越來越明白,義商精神——“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正是義商取得成功的共同經驗與寶貴財產。

為了“尋找義商足跡”,記者前往新疆、蘭州、西安,採訪了在天山腳下“創市場”的駱寅、身為蘭州義烏商貿城董事長的“創二代”余瀅﹔到西南的成都、重慶、昆明,採訪了在昆明“建起了一座新城”的劉衛高(新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從義烏掘到第一桶金的新義烏人壽建鴻(伊廈成都國際商貿城董事長)﹔還到東北的沈陽、長春、黑龍江,採訪了在與朝鮮接壤的通化創辦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義商鄭小毛、一批在長春黑水路市場“堅守” 了20多年的義烏商人……一共派出了7個採訪組,分赴全國各大市場,廣泛尋訪義商創業的足跡,彰顯義商“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精神,採寫出了一大批接地氣、可讀性強的報道。

為選好“我與市場同行”的報道對象,廣泛征求相關部門的意見建議,積極尋求上級部門的支持配合,經過幾上幾下的討論,在充分考慮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最后拿出了一份各方都比較滿意的採訪名單,這些人中,既有老經營戶、第二代經營戶代表,又有企業主、電商代表﹔既有直接從事小商品生產經營的,也有義烏市場管理人員、以及圍繞市場而興起的行業老板(比如“聯托運”等)﹔既有土生土長的義烏本地人,也有外地商會會長、外商代表等。這份名單本身,就較好地體現了義烏“誠信包容”的特征,展現了義烏“有容乃大”的氣魄。

新聞寫作,講究深度、角度、溫度

在策劃報道與布置任務時,強調了三點:寫作要講究深度、角度、溫度。

深度:在一組以“人”為主題的報道中,不應該僅僅平鋪直敘地展示人物的“成就”,更應該關注其成功的“核心”是什麼,能否給讀者以借鑒﹔或者他曾經的、眼前的困惑是什麼,他是用什麼方法突圍的。在實踐中,不少報道都能給人以啟發,令人比較深入地去思考問題。

比如《“創二代”的市場辯証法》一文,就寫了“華川集團”馮潮興之子馮憲金創辦“山東淄博義烏商貿城”的故事。“創二代”馮憲金,有著與父輩不太一樣的經營理念,有些過度自信地行走在創業路上。他在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后,逐漸褪去青澀,嬗變成了一位穩重不失大氣的青年企業家。這樣的報道,比較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與喜愛。

角度:“新光飾品”董事長周曉光,知名度大,是全國第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她的事跡《義烏商報》多有報道。但作為“義烏市場建設30年周年紀念”又不能避開她,報道怎麼做?記者找到了好角度:《周曉光的儒商路徑》。以前的報道多側重於其“走南闖北”的艱辛以及創業時的拼搏精神,從“儒商路徑”切入,就讓讀者見識到一個雍容大度的周曉光,一個視野開闊的周曉光,一個熱心慈善的周曉光。一句話,這是一個更加豐滿、也更加真實的周曉光。“浪莎”是世界知名的襪業公司,由翁氏三兄弟創辦,平時我們報道“浪莎”時,關注點總是放在翁氏三兄弟身上。這次轉變思路,選取了“新聞新人”——“浪莎大嫂”何燕仙(翁氏大哥的妻子)進行報道。何燕仙一直與“浪莎”休戚與共,嫁入翁家30多年,如今仍堅守著義烏國際商貿城的“浪莎”門市店。選題角度一變,報道大為改觀。義烏本地人大多對翁氏三兄弟的故事耳熟能詳,對於這位神秘“大嫂”,頗有幾分閱讀好奇心。

溫度:在“義烏市場30年——我與市場同行”的報道中,這些有溫度的故事得到了讀者好評。台商張吉雄,1993年即來義烏創辦公司,回眸20年的經歷,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義烏人很熱情,也很實在,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因為義烏,他深深愛上了內地,打算退休后用10年時間,以自駕方式跑遍全國。韓國商人車峰圭,早在1994年就來義烏經商,如今已能說不少義烏方言,他稱自己是位“同年哥”,“至少可算是半個義烏人”。近年來,車峰圭多次組織韓商團來義烏考察,為義烏商品進入韓國出力甚多。用他自己的話說,“義烏可以找到最新最優惠的產品,我的家人和公司會一直留在義烏”。(作者是《義烏商報》編委、新聞部主任)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