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門”考驗歐美數據共享--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棱鏡門”考驗歐美數據共享

許凱

2013年06月17日08:09    來源: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美國對歐洲公民的監控,如果事實確鑿則已超越歐美數據共享的范疇,並且也已超越對本國公民的監控范疇,是對歐洲公民隱私權的入侵。站在這個角度,歐美雙方僅僅靠調整數據共享協議,已不足以安撫歐洲公民受傷的心。”

  

  斯諾登就像安徒生童話裡那個天真的孩子,把沒有穿衣服的美國告訴了全世界。這不僅讓一向指責別人侵犯網絡安全與隱私的美國難堪,也讓美國身邊的“大臣們”難堪。這些“大臣們”就包括歐洲,因為他們也要向同樣愛惜個人隱私的自己的人民解釋。

  這就是近幾天發生的“棱鏡門”事件的部分真相。當逃亡別國的美國中央情報局技術員愛德華·斯諾登通過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英國《衛報》曝料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聯邦調查局(FBI)正通過一個代號為“PRISM”(棱鏡)的機密項目監控美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民眾時,作為被監控目標之一的歐洲各國也坐不住了,像受了欺負的聖女一樣要求美國給予解釋的聲音此起彼伏。

  德國司法部長施納倫貝格爾感到“震驚”,敦促美國“迅速公開事實,澄清一切”,德國綠黨議員簡·菲利普·亞伯雷希則稱:“我們必須要澄清:對民眾進行監控不是我們想要的。”瑞士聯邦外交部已致函美國駐瑞士使館,要求給予合理解釋,瑞士議會還將討論是否給予斯諾登庇護。歐盟委員會分管司法的副主席維維亞娜·雷丁則致信美國司法部長要求就“歐洲公民是否是美國‘棱鏡’項目的對象”等7個問題給予答復。

  歐盟與歐洲各國有這些激烈的反應,並不奇怪,奇怪的倒是至今仍保持沉默的國家。當然,不管是激烈反應還是沉默不語,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在過去的時間裡,政客們都對以國家利益或國家安全的名義侵犯公眾隱私的行為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比如德國一個博客作者就曝料稱,2012年由聯邦議院委托的調查顯示美國相關部門自2008年以來就可以自行獲取歐洲方面的數據,“斯諾登有關PRISM的曝料對一定級別的人來說並不新鮮”。再比如2000年曾震動歐洲的“甘貝爾報告”就表明,NSA曾通過“大耳朵”電子間諜衛星系統監控其他國家。

  當心照不宣的平衡被打破,歐洲各國的政客們就不能再繼續保持沉默。這意味著“棱鏡門”事件將會給美歐之間的數據共享產生阻礙。有議員就抱怨說,十多年來他們一直屈從於美國政府的要求,允許美國訪問歐洲的財務和旅游數據,現在是重新考慮這些協議的時候了。

  事實上,歐美已有多年的數據共享史。早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就宣布以“完全與開放”的姿態共享由國家投資獲取的科學數據,歐盟也制定一系列與數據共享相關的法律法規。歐美之間也簽署多項數據共享協議,比如2010年6月份雙方簽署銀行數據共享協議,目的是便於追蹤被指控的恐怖分子。根據協議,美國財政部可獲得來自歐盟的金融數據,以幫助調查、搜索、識別與起訴恐怖分子及其經濟資助者。同時,歐盟也很享受美國方面提供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對歐盟反恐也大有裨益。

  然而,這些數據在多大程度上會侵犯個人隱私,不管是美國還是歐盟政客,都對之採取了弱化的態度。其實,歐洲在思考數據共享等問題時,已考慮到個人隱私問題,為此還制定了翔實甚至有些繁瑣的《隱私權法》,諸如《關於電子通信部門處理個人數據與保護隱私的指令》等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法律法規也相繼出台。事實証明,這些法律法規的短板很快就被“棱鏡門”照出,歐洲議會已開始考慮重新修改現有數據保護法,據說下個月會就修改舉行初步投票。

  隻不過,歐洲的這些做法,仍是給圍觀“未穿衣服的皇帝”的歐洲公民的眼睛蒙上一層紗布,讓美國皇帝看起來仿佛穿了層衣服。因為現在的關鍵是,美國對歐洲公民的監控,如果事實確鑿則已超越歐美數據共享的范疇,並且也已超越對本國公民的監控范疇,是對歐洲公民隱私權的入侵。站在這個角度,歐美雙方僅僅靠調整數據共享協議,已不足以安撫歐洲公民受傷的心。

  (作者系本報總編輯助理)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