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的現實,是缺氧。現在,中國電視正在集體吸氧。”昨天,在上海電視節的白玉蘭論壇上,唯眾傳媒總裁楊暉這樣說。
昨天的論壇,主要圍繞“節目引進與原創”的論題展開。來的都是中國電視屆的大咖:SMG大型活動中心總監、《中國夢之聲》總導演王磊卿﹔星空華文副總經理,前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越策越開心》制片人張一蓓﹔深圳衛視節目總監、《年代秀》總制片人易驊﹔上海新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勇﹔以及剛就任酷6網CEO的前浙江衛視副總監,《中國夢想秀》、《中國好聲音》總策劃杜昉……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6個月,有30多個模式節目登陸中國熒屏。模式競爭進入爆發期,有人甚至提出,中國電視已經進入了“說明書時代”。
“拿來主義”是否會讓中國電視人產生惰性,阻礙本土創意研發的腳步?中國原創節目的自我開發,出路又在哪裡?
昨天,大咖們都說了掏心窩子的話。
自《中國好聲音》去年一騎絕塵之后,2013年成為模式節目的“井噴年”。據統計,今年將有30多檔模式節目,由周末黃金檔延展至日常時段,新節目幾乎全部來自國外。
引進模式,當然是一種規避風險的做法。在《年代秀》總制片人易驊看來,現在從電視台領導到觀眾,大家都比較浮躁,經受不了失敗,“所以我們會選擇拿一個成功的模式過來。”
唯眾傳媒總裁楊暉曾成功推出了原創節目《波士堂》。她認為,中國的電視屆正處於一個缺氧的狀態,引進國外的先進模式,就是“吸氧”:“我們最重要的是學習,實現自身生產流程的再造,然后進入那個話語體系。中國現在就像一個暴發戶,有錢有市場,但不會說MBA的語言。我們到了倫敦(和那裡的電視人交流),也會出現這種問題,你跟他說話的時候,他說你再重復一邊,然后他會將你的意思轉化為一個專業術語。”
經受不了失敗,30多檔模式節目井噴
沒有吃透寶典,模式也救不了團隊
不過,模式救不了一個台,也救不了一個團隊。美國的著名選秀節目《The x-factor》被先后引進,改頭換面成了《激情唱響》和《中國最強音》。但這兩個節目的口碑都不行。
剛從湖南衛視跳槽到星空華文當副總經理的張一蓓就吐槽說,為什麼有的台引進模式也沒做好,就是因為他們在各方面都打了折扣,“同樣是請嘉賓,這四個大牌和那四個大牌一樣嗎?”
在易驊看來,吃透寶典的過程,也是自己重新制作寶典的過程。
《年代秀》的版權來自比利時,它的寶典比較簡單。素材不夠,易驊就自己看節目,自己做寶典。比如一個VCR要多長,由多少個鏡頭組接,主持人拍攝的機位有幾個,燈位有幾個等等,都細細標注出來。
杜昉也透露說,《中國好聲音》的錄制現場為什麼那麼“拖”,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就像品茶和品酒一樣,導師聽完一個聲音以后,必須先停一下,我們的人就跟他們聊天,讓他們心裡平復一下,停一下以后再來。如果五首歌十首歌聽下來,他要瘋了。因為《好聲音》是以聲音為第一標准,所以每個選手當中必須停5分鐘,讓評委靜下心來。”
“我自己做節目,有一個特別深的感受,就是沒有一成不變的寶典。但同樣的節目,價值觀是一樣的,節目中所表達的內容是相通的。基於這一點,其實時間長一點、短一點,或者改掉一個環節,或VCR剪輯的方式有所不同,這都不是大問題,最重要的是呈現出同樣的價值觀,一種共同的態度,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易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