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王朝更替的邏輯--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互聯網產品王朝更替的邏輯

陽  淼

2013年06月08日08:1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互聯網產品來來往往,會經常給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台感——當然也有刻薄者會說,貴圈真亂。就看最近幾年,2010年是微博元年,2011年是微信元年,2012年又有人說是自媒體元年。往遠了說,還依次有博客元年,視頻元年,社交網絡元年……城頭變幻元年旗。

  即使在全世界的創新策源地美國,似乎也沒看到這麼頻繁的改朝換代。那裡新產品年年有、月月有,但真要說一個產品、一個趨勢取代另一個產品成為注意力中心,一般都要經歷好幾年。雅虎上個世紀末上市成為明星、開創“門戶時代”,一直到2004年Google上市,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讓出了第一大廣告主的風光﹔在Google之后,Facebook崛起、Twitter橫空出世、Pinterest驚艷四方,但每個產品的之間都有兩年三年的時間間隔。

  在中國之所以冒出這麼多元年來,跟兩個因素有關。其一,中國互聯網大多在模仿美國互聯網,有所謂的“后發優勢”。人家做搜索引擎,用了五年探索出“關鍵詞廣告是可以賺錢的”,國內一個隻做了兩年的搜索引擎也可以馬上上馬關鍵詞廣告﹔Facebook被証明比Twitter的廣告價值要大,國內的新浪微博馬上就可以轉向,說我們不止是媒體,還要做社區、做社交網絡。一句話,跟隨的總會少走些彎路。

  其二,祖國的傳統文化裡,有“必也正名乎”的要求,一個新產品要推出來,在營銷上必須給個名目,比如XX殺手、XX革命、XX元年什麼的。所以,無論是營銷需要還是市場氛圍,確會給人一種年年有新產品、歲歲有新風潮的印象。

  也正是由於技術上和設計上的不足,中國的互聯網產品很容易被超越。新浪微博火了兩年,卻在微信出來后活躍度下降,是因為產品體驗不佳、營銷大號泛濫,導致用戶轉向更為私密和真實的微信。

  所以也有些人說,現在這些喧囂的風潮,其實都是幾年輪回一輪。比如自媒體風潮,哪裡是微信公眾號出現之后的新東西?幾年前大家都起哄著寫博客時,不就是自媒體嗎?再往幾年前說,大家都在論壇裡拍磚灌水碼長帖,那不也是自媒體嗎?

  這個觀點雖然有趣,但邏輯上其實並不成立。雖然年年換的新產品讓人目不暇接,但也不能說,這些產品的更新換代沒有意義。需要看到,雖然很多產品與以前產品的形式相似,但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用戶門檻的逐步降低。寫博客,需要注冊博客,還需要倚馬千言﹔寫微博,卻隻需要一台手機,數十字100字就行。門檻的降低決定了參與者的數量級增長,量的變化最終導致質的變化,把話語權從少數能長篇大論的精英手中,釋放到了更多平民百姓的身上。微信取代了昂貴的通話、短信,公眾平台跟傳統媒體爭奪受眾,都是這個意義。

  歸根到底,如果這些互聯網產品切實地增加了用戶的自主性、擴大了他們的權利,那就能在市場上掀起風潮,造就商機,甚至產生巨頭。門戶增加了用戶的信息,淘寶增加了買賣的選擇,QQ增加了溝通自主,它們后來都成為上市巨頭﹔而在今天互聯網這些五彩繽紛的新產品中,哪些能給我們更多的自主權,哪些就能在未來統治市場。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