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黨報時評去“同質”的“本土化”策略--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記者》>>2013年第4期

地市黨報時評去“同質”的“本土化”策略

郝鍇

2013年06月17日16:00        手機看新聞

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時評大多涉及輿論監督,文筆辛辣、風格犀利,各報紙一般對本地新聞事件避而不“評”,而是在全國新聞源中選擇話題,這樣難免會話題重復、觀點雷同,從而導致新聞時評的“同質化”。因此,推動時評“本土化”,已成為各地市級黨報全力推動的一件事。

與地市黨報優勢緊密結合

地市黨報具有三方面的優勢:權威優勢、深度優勢、地緣優勢。結合優勢,地市級黨報時評“本土化”要著重體現三方面要求:

一是思想性。在對本土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時,首先要站在一定高度對事件進行深刻剖析,理性地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和認識,並在全局立場上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問題解決。

二是時效性。時評是建立在新聞事件基礎之上的,是針對新近發生的事實所作的評論。這就要求評論員要全面掌握新聞動態,增強新聞敏感性,准確地從繁雜的新聞事件中拎出讀者最關心的新聞,深思熟慮后,在恰當時機作評,有效引導輿論。

三是針對性。突出針對性,就要強化時評的服務功能,力求通過新聞時評,一方面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出發,解釋和貫徹地方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另一方面從推動社會進步出發,表達和反映當地人民群眾的期盼呼聲,把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緊緊聯系在一起。

“本土化”中的導向“注意”

一、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2012年11月1日,《徐州日報》刊發評論《城市管理工作的本位回歸》,這篇評論的背景是,10月30日徐州市城管辦、徐州市文明辦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城市管理創新思路和建議。而此前,市民對城管工作的滿意度一直處於較低水平,甚至頗有微詞。文章首先為相關部門高度尊重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話語權、主動邀請群眾“發聲”的方式叫好,並指出城市管理工作是每個城市共同面臨的問題,而徐州市城管辦這一做法不光回答了城市管理為誰管、如何管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它標志著城管工作隊伍正逐步由決策者向執行者和服務者轉變,而普通公眾正逐步扮演起城市管理者的角色,同時呼吁市民踴躍參與城市管理。文章刊發后引起普遍反響,城管工作更大程度上得到了市民理解,而市民與城管執法人員的關系也日趨和諧。

二、針砭時弊、促進社會進步。要把社會和諧穩定放在首位,以理性建設的態度促進社會進步。要正確處理好敢言和善言的關系,從推動問題解決的角度出發進行批評,不圖一時痛快,不說過頭話,尤其要嚴格掌握好批評尺度。2012年8月28日上午,徐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工作推進會,少數單位無故缺席會議,市作風辦決定對無故缺席的單位和個人予以通報批評。《徐州日報》31日刊發評論《從缺席會議看作風缺失》,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有關部門工作作風改進和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的深入實施。

三、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徐州市在實施百姓辦事“零障礙”之初,公開向市民征集百姓辦事“零障礙”金點子,共收集到39000條意見、建議。分析這些意見、建議后發現,“有了熟人好辦事,沒有熟人不辦事”意識,成為百姓辦事難的“文化”障礙。2012年5月11日,《徐州日報》刊發時評《消除百姓辦事的“文化”障礙》,既替百姓發出了積壓已久的心聲,起到了通達社情民意的疏導作用,同時也在推動這一問題解決上盡到了媒體責任。

兼具全局視野

從媒體責任而言,不能放棄對一些吸引受眾關注、全局性重大新聞事件的評論。隻有在以“本土化”為主的同時兼具全局視野,選擇有價值的本土之外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論,鮮明地樹立本報的觀點和態度,才能真正發揮評論的旗幟作用,使時評“本土化”更具生命力。

一、推動有影響的新聞事件在時評“本土化”中落地。在外地發生的一些新聞事件,其蘊含的道理或反映的問題帶有普遍性的,完全可以拿來用,從所需角度出發,充分展開評論,指導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飯店“不要發票送棗汁”成被告事件發生在外地,但反映的問題又具有普遍性。顧客胡女士在北京一家飯店就餐后索要發票時,被告知不要發票可送一瓶酸棗汁,胡女士在選擇酸棗汁之后,將飯店告上法庭。該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徐州日報》於2012年9月6日刊發評論《為何不愛“光榮”愛棗汁》,特別說明:“我們”也常常像胡某,被一瓶酸棗汁之類的小利所“誘惑”,忘了索取發票、幫助並監督納稅人依法納稅的義務。評論同時分析了本地也存在的納稅人權利方面的共性問題,引起社會廣泛思考。

二、推動外地新聞事件與本土新聞事件在時評“本土化”中接軌。很多外地新聞熱點與本地新聞事件看似差很遠,其實道理相通,如能在時評中對兩類事件綜合進行評論,闡明兩者共通之處,實現互補和互動,則會使評論更加豐滿和富有層次,產生“1+1>2”的效果。2012年10月9日,《徐州日報》刊發的《從徐州公園敞園看高速路“免費”》就是這樣一個例子。2012年中秋、國慶長假,全國7座以下(含7座)的小客車首次享受了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同一時段的集中出行,導致全國不少高速公路變成了“停車場”甚至“垃圾場”,因此有人得出“高速路節日不應免費通行”的結論。評論在分析這一現象的同時,以徐州公園敞園開放為例,列舉了公園敞園前市民對后續管理的種種擔憂,但事實証明,公園的免費開放不但讓群眾盡享了改革發展成果,也推動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評論以徐州的經驗試圖說明,高速公路免費通過之初出現的種種問題不應成為取消免費的理由。這樣一則評論,既獲取了多元視角對新聞事件更為理性的思考,同時也使本土評論走出了“本土”局限。

三、格外注重外地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背離了新聞真實,則評論毫無意義。這一點在時評“本土化”,特別是外地新聞在本土評論中落地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因為外地新聞事件核實起來較為困難,所以不可操之過急地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2012年上半年,媒體傳出武鋼斥資390億元養豬種菜的消息。一時間,各種媒體的評論鋪天蓋地地壓來。之后不久,武鋼開始辟謠,聲稱武鋼養豬種菜僅在規劃設計中,並未正式開始實施,投資金額也未定。於是,關於武鋼養豬的各種評論頓時成為笑談。這一過程中,許多媒體就充當了“以訛傳訛”的不光彩角色。因此,在獲取某一外地新聞事件時,首先要經過冷靜的判斷和嚴謹的核實,確認新聞事件准確無誤后再進行評論,牢牢把握時評的主動權,增強地市級黨報新聞評論的活力。(作者單位:徐州報業傳媒集團)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