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理解節慶活動的關鍵在於儀式和狂歡--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張敏:理解節慶活動的關鍵在於儀式和狂歡

2013年07月16日13:5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7月16日電(趙光霞 尚丹)2013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海內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敏於7月15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張敏以“節慶狂歡的人本價值”為主題,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人民群眾追求物質與精神雙重幸福切入,對節慶活動現象及價值進行了重新審視與剖析。

張敏認為,節慶活動是以節日慶典為主要內容的非日常交往活動,以民俗信念為基礎,通過儀式分享和狂歡融匯,實現休養生息和群體認同的目的。隨著城市價值的再開發,這種原本流傳於民間的節慶活動常被用於城市開發,從而演變成城市價值。世博會、奧運會、世界杯、藝術節、啤酒節等節慶均可看做以儀式為框架的非日常狂歡體驗活動。

理解節慶活動的關鍵在於儀式和狂歡。儀式是表達信仰的一套行為秩序,強調參與、分享、聚合、以共同信仰為基礎,它是在時間意義上對文化、社會的維系。在文化意義的重建與分享中,儀式等同於傳播。作為節慶活動的核心機制,狂歡是一種符合情感邏輯的非理性狀態,體現於群體性文化活動之中,常以人的自然本性支配、縱欲粗放的行為方式呈現,突破社會規范。以2012年反日游行中打砸搶燒為例,張敏認為,群體性的狂歡成為從日常生活世界中被剝離出來的“非常時空”,在強調生命體驗、推崇自然人性的同時,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不計后果地追求自我體驗,從而造成負面影響。

作為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近年來,我國節慶活動多達3萬多個,規模化城市節7000多個。僅上海就有八大節慶活動,如: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電視節、動漫節、世博會、書展、市民文化節等,但總體而言,仍然缺乏有價值的節慶活動。造成這一現象的表層原因是快節奏、高壓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使人們執迷於對效率的追求、對速度盲目崇拜以及對金錢的欲望,這些要素把人們逼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性扭曲異化,人由目的淪為工具和手段,成為單向度的人。而根本原因是以功利目的開辦的節慶活動忽視了人本價值和文化內涵。

對此,張敏對節慶人本價值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節慶活動的必要前提是現場集聚,現實意義是調劑日常生活的單調節奏,打破人與人之間“孤立個體”式的隔絕狀態,整合人的碎片化存在,實現平等、自然、親昵的人際交往。因此,“感受集體狂歡的自由與快樂,釋放積累的煩惱壓力,顛覆超越日常行為規范約束,回歸真實自我”成為節慶活動人本價值的最終落腳點。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