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鳴:傳播學本土研究的國際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郝曉鳴:傳播學本土研究的國際化

2013年07月19日10:1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7月19日電 2013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海內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教授、《亞洲傳播學報》主編郝曉鳴7月16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郝教授的演講分為中國傳播研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傳播研究的不同走向,如何研究,尋找合適的課題,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以及范例等七大章節。

“做研究應該研究什麼東西?”

“國內的傳播學逐漸地發展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今后的學術界看重的可能不僅僅是在國內的核心刊物上發表一些文章,而希望可以看見更多在國際上發表的文章。如果想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應該往哪些方向努力?做怎樣的研究?”郝教授指出“研究是尋找事物之間的關系,它的最終目的是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

“如何做研究?”

傳播研究有多個不同走向,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應用研究與理論研究類,這類研究主要關注一個現象,用已存在的理論來檢驗這個現象。在國外,這類理論研究通常選一個理論就隻研究這一個理論。二是定量性與定性性研究,這類研究多為運用定性性研究尋找、提出理論,運用定量性研究驗証理論。三是歐美不同學派的爭議,這類研究強調兩個學派之間的差異性。郝教授強調:“美國學派最大的特征為見木不見林。”四是通俗化與“科學”化類研究。這類研究的絕大多數文章與實踐無關系。

“對研究來講,提出問題要遠遠重要於回答問題。”郝教授指出,“通常情況下,亞洲學生非常會回答問題,而美國學生卻非常會提出問題。亞洲文化中對提問能力的忽視,值得注意。”在提出好問題的基礎上,如何寫出好文章?郝教授認為,Conceptualization(概念化)是關鍵,它作為研究課題的靈魂,主宰著課題的命運。簡而言之,Conceptualization強調的是一個理論框架,研究者要有明確的研究對象與內容。在選擇課題時,研究者要避免課題過大,盡量研究熟悉的題目,在問題的選擇上避免what(什麼)、How(怎麼樣)、Why(為什麼)類問題,盡量選擇yes or no(是或否)類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另外,研究者應注意時間,費用,精力等方面的可行性。

“文獻綜述很重要”

“我們的科學研究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隻有清晰總結出前人的經驗,我們才能夠充分做好自己的研究。”郝教授特別強調道,“在有了充分的文獻綜述后,我們再來考慮研究方法。這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選擇、抽樣調查(隨機與非隨機,樣本的大小)、概念測量的具體化和多樣化以及假設的証明等。”

郝教授通過六大類共計12個鮮活的案例分析,為350名傳媒學子深入淺出的講解了國際傳播研究的優秀范例,以此來打開傳播學子的研究新思路。演講在學子們積極熱烈的提問中圓滿結束。(趙曉昉)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