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鳴:傳播研究從中國走向國際--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郝曉鳴:傳播研究從中國走向國際

2013年07月19日10:1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7月19日電 2013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海內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教授、《亞洲傳播學報》主編郝曉鳴7月16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研究生究竟要研究什麼?”郝曉鳴指出,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透過現象挖掘到本質,並能夠起到預測作用。郝曉鳴談到,在傳播研究中必須注重本土文化與國際交流的關系。曾經一位在國內發表過27篇論文的研究生到國外攻讀博士,在博士期間論文發表數量為0篇。他曾經坦言,在國內,他可以通過相關的政策法規推測當下的期刊需要什麼樣內容的研究,而在國外,卻無從下手。這一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因為語言障礙問題,而是因為學生沒能很好地處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對於現如今的傳播、新聞、廣告、公關及其它學科的學者而言,向國際學術期刊投稿和參與國際會議是走向世界的不容忽視的渠道。

在“傳播研究的不同走向”這一問題上,郝曉鳴認為,目前主要有應用研究與理論研究、定量與定性研究、歐美不同學派的爭議以及通俗化與“科學”化這幾個層面。應用研究從社會現象出發,理論研究從書本理論出發,真正出色的學者不是一輩子都研究一個理論,而是結合社會現象用不同的理論分析問題。定性性研究主要運用於研究的提出理論階段,定量性研究主要運用於驗証理論階段。對於研究學者而言,注重研究的通俗化與“科學”化尤為重要,寫論文、做研究就是供廣大社會公眾瀏覽閱讀的,如果隻有10個人甚至更少人能夠讀懂理解,那意義的廣泛性可想而知了。

“美國的學生喜歡提問題,中國的學生擅長回答問題。”郝曉鳴表示,提出問題遠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conceptualization(概念化)是研究課題的靈魂所在。

關於課題研究,郝曉鳴指出,課題避免過大,要選取熟悉的題目,問題要選可以用yes、no來回答的,並且研究目的明確,有研究方法可以回答問題,同時也要結合實際的時間、費用和精力等考察課題的可行性。他著重強調了文獻回顧的重要性,指出文獻回顧是總結前人的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自己工作的方向。(商曉娟)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