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三:公共電視的現況、歷史與未來--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馮建三:公共電視的現況、歷史與未來

2013年07月19日10:2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7月19日電 2013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全國130多所高校的近350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7月17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馮建三的演講以公共電視的現狀、歷史與未來為主題,力圖主張、創造、捍衛、擴張一種世界觀與價值:多則去商品化,少則減少或控制傳播的商品化,並提出在傳媒體制變化中,PSM即公共傳媒體制必須作為重要參考。

馮建三首先介紹了公共電視在歐美韓泰的不同誕生與死亡方式。舉世第一個PBM即BBC及其宗親的誕生是由政治決定的,由於傳播具有濃厚“外部性”:經濟之外,傳媒具有重要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義,構成了市場失靈,導致了BBC的誕生。這種現象在美國的表現是,美國的無線電視雖然私有,但高度管制,即部分電波去商品化,商品化電波的“使用權”,必須符合public interest, convenience, or necessity原則,外國人產權上限25%。表現在歐洲是:國/公有公營,些許商品但不營利。

泰國在經歷2006年9月19日的軍事政變后,吊銷總理Thaksin家族的ITV執照,轉型為公視,由此泰國2008年產生了亞洲最年輕的公視。南韓的情況更奇特,經歷暗殺、政變、1980光州殘暴鎮壓,軍管變國有到公共,產生了南韓的公視。公視在30年來,隻有法國TF1私有化,希臘應是有驚無險。

什麼是公視(PSM)?馮建三從頻道與制度的六個面向進行了介紹。第一,財產權與創辦宗旨是非營利的,PSM一定不是私人的,一定是非營利機構,但並非所有非營利傳媒都是PSM。第二,經營管理團隊有四種范式,包括行政權挂帥(如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法國)、“專業”模式(如BBC)、國會/比例代表制(如歐陸常見聯合政府,意大利)、公民/社團模式(如/公會、宗教、消費者、種族等),四種模式不必然沖突,是相互滲透的。第三,財政來源,變化最大。包括政府撥款、執照費、政府撥款+執照費、政府撥款+廣告費、執照費+廣告費+政府撥款、完全依賴廣告等形式,財源不同,節目表現可能會有差異。第四,從業人員規模與節目制播,通常員額眾多,雖有政治壓力,但內制規模仍可觀﹔原因可能是(廣電)影音生產的有效范式需要雙元構成,常有一或數個主流機構與數量龐大的“獨立”公司,前者經常同時由控制發行(播放)管道的機構擁有,后者則在政治與科技條件變化后雨后春筍般地浮現。第五,營運資訊透明以示負責與周知社會,包括質化資訊:自我評鑒、得失成效、年度工作目標與短中長程願景、聽眾觀眾參與及意見處理﹔量化資訊:各種數據比股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詳盡,各種節目的時數、比例與成本人事資料等。第六,節目(內容)表現要實現兩種要求的平衡:包括收視率與收視質(欣賞指數)、欲求與需要、迎合與導引、縱欲與培育、短期與長期等。

在談到公共電視歷史當代與未來的意義,馮建三指出很多公共事業都在被私有化,但公視卻一直沒有被私有化。“如果是頻道稀有,以前不會有,未來也不需要公視。”私有的公共信托模式持續,在美國表現不佳,同時公視是西歐數字化較快的原因之一,亦即公視符合經濟邏輯的需要。1994-2004十一年間,所有中國期刊共有13篇文章主題出現“公共廣播電視”,其中每年份的數量最低為0篇,最高為3篇,年均1.2篇。到了2005年上升到9篇,2011年則高達26篇,七年間計有119篇,年均17篇,這說明公視在中國被討論和注意了。“但大的體制方向應該怎麼變,仍需要大家的思考。” 馮建三說道。(張新苗)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