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及圖書市場的未來將如何?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2012∼2013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即“中國出版藍皮書”),對2013年及近年來的中國出版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全面描述和未來預測。報告指出:以“中國夢”之文化精神為核心的圖書出版將成為未來主題﹔經濟建設類圖書將會是出版界重點關注的選題﹔政治建設類出版物將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文化建設類出版物將成為出版傳播中的熱點——這是中國出版業未來發展中的部分。有出版人認為,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中國出版將呈現“眾神狂歡”的繁榮局面。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獨家提供的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全國共出版圖書41.4萬種,較2011年增加4.4萬種,增長12.0%﹔2012年全國圖書總印數79.3億冊,較2011年增長2.9%﹔期刊總印數33.5億冊,增長1.9%﹔報紙總印數482.3億份,增長3.2%。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在正式發布該報告時表示,該報告將2012∼2013年中國出版業發展的整體特點概括為“穩中求進,穩中有進”。他認為:“‘穩’和‘進’的相輔相成,構成了2012∼2013年中國出版業發展的內在特點。”
中國出版“走出去”是未來趨勢
記者了解到,作為該報告的核心部分,該報告從“出版業體制改革”、“出版物內容”、“出版傳媒集團建設”、“數字出版”、“民營書業”、“公共文化服務”、“出版業‘走出去’”等7個方面對2012∼2013年中國出版業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其未來改革發展七大趨勢:一是現代企業制度將逐步完善,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將繼續推進﹔二是中國夢將成為未來出版傳播的核心主題﹔三是出版傳媒集團跨地域、跨媒體發展將會有新突破﹔四是移動網絡應用日趨多樣,微傳播將獲得社會持續關注﹔五是民營書業將有多方面突破﹔六是全民閱讀將成為國家重要文化工程,數字農家書屋將獲大范圍推廣﹔七是“中國品牌”將在全球大放異彩。
專家在解讀“‘中國品牌’將在全球大放異彩”時說,在中國人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帶動下,將有更多優秀出版物品牌“走出去”。同時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些新聞出版集團或與國內優勢企業合作,或與國外重點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出版企業抱團聯合“走出去”將進一步推進,可能成為一種趨勢。
據悉,這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連續第九年對中國出版業的年度發展作出分析報告。報告還稱,出版傳媒集團跨地域、跨媒體發展將會有新突破。如,2013年5月,安徽時代出版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北京時代華文書局,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頒發的圖書出版許可証,成為中國出版產業跨地區發展獲批的第一家出版企業。這意味著,其他出版集團跨地域設立的出版公司也將會有新發展,出版傳媒集團將進入跨地域發展的新時代。其次,民營書業的突破在於:對教輔品種的依賴將減少。有的民營書業將從教育圖書出版商向教育內容、服務提供商轉型,並由單一售書向文化服務轉變,開始提供一些延伸服務。如,兼營借書及咖啡茶座,並舉辦電影、講座等活動。此外,二維碼帶來延伸閱讀等。有出版人認為,該報告把關注點投射到了這些新氣象上。
在談及該報告時,有出版人認為,近年來,中國出版“走出去”呼聲日隆。但是,除了近幾年的《狼圖騰》、《於丹〈論語〉心得》影響巨大外,更應該有代表著中國人文科學標高的出版物走向世界。“因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意味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意味著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坐標系中,建構自我。”
文學是走出去的先鋒
該報告著重指出,“2012年,文學類圖書有許多暢銷作品出現。名家新作成為這一板塊的重要特點。‘莫言熱’為2012年的文學市場添了一把火”。報告說,“莫言在各時期創作的作品銷售迅速飆升,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一齊售罄,有關其人其書評論作品受到熱捧。”但這一現象同時也表現出“出版業對於跟進熱點、快速反應方面存在不足”。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認為,2012年全國出版業營業收入16635.3億元,同比增長14.2%。有兩個領域尤其令人鼓舞:一是文學類圖書的碼洋比重上升最高,一改過去10年的低迷狀態,這當然得歸功於諾獎契機,但這究竟是對閱讀經典文學一時興起的回眸,還是真正耐得住寂寞的回歸,還有待進一步的市場檢驗﹔二是數字出版同比增長40.5%,其中電子書、數字期刊、數字報紙的營業收入增長52.6%,這股數字熱潮勢不可當,傳統媒體紛紛迎戰,涉足“微傳播”,實現紙媒和數媒的雙贏。
記者摘錄該報告相關表述發現:近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的整體銷售結構比較穩定。教輔、社科類是兩個最大的細分市場。其次,文學、少兒類圖書亦佔較大比重。然后依次是科技、語言類、生活類、藝術類及傳記類圖書。“2011年增速的傳記及學術文化類圖書在2012年有所回落。從2012年的發展速度來看,少兒類、文學類圖書表現突出,分別以7.73%、4.71%的年度增速成為市場亮點。”報告也提出“全民閱讀將成為國家重要文化工程”。
而近期的圖書市場正印証了如上表述。記者注意到,文學類圖書精品迭出,呈現不同凡響之勢。如,今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賈平凹的《帶燈》,因作者一改以往的純虛構敘事風格和深度介入現實,被讀者廣泛追捧。同樣,余華的《七天》亦市場業績不凡,引起讀者關注。同時以非虛構姿態吸引眼球的文學類作品,有柴靜的《看見》、梁鴻的《出梁庄記》等,均使讀者印象深刻。學者劉瑜在《出梁庄記》的推薦詞中這樣說:“梁鴻將‘隱形的中國’帶入我們的視野。它迫使人們去正視那個有血有肉卻經常為我們熟視無睹的城市打工人群。”同時,在中國,80%以上的自殺死亡發生在農村。這些數字被記錄在一部非虛構作品、作家孫惠芬的《生死十日談》中。該書出版后,即引起強烈反響。——似乎低迷的文學正在回潮,諾獎的帶動正是契機。
此外,在報告所示的趨勢之外,記者也注意到,最近,學術、歷史類圖書仍是擺上知識分子書架的“主角”。如,三聯書店2013年7月出版的李黎著《半生書緣:尋訪世紀文學心靈》引人矚目,登上各個小眾書店排行榜。今年5月,楊奎鬆所著的《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后的書生與政治》一書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后,一時間成為熱點話題。三聯書店出版的陳徒手所著《故國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側影》也是一部佳作——撰述了上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俞平伯、王瑤、傅鷹、蔡旭、陳垣等11位有代表性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處境。它並非“往事如煙”、“流年碎影”一類的個人記憶,而具有歷史化石的意味。更縮影了中國教育、中國文化的悲劇。
據介紹,該報告既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每年固定的科研課題,同時也是延續性的第九本出版業年度發展報告。該報告在框架上形成了主報告、分類報告、年度重點專題報告、出版傳媒集團研究、企業個案以及港、澳、台地區出版業報告和附錄7個部分。
此外,它在總結與展望的基礎上,還對促進出版業改革發展提出六項建議:學術期刊改革要尊重期刊發展規律﹔出版業傳播中國夢要注重實效﹔加強數字出版整體化布局,提升數字化內容的價值﹔加大對民營書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對其實施集群化、園區化管理﹔加快完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加強引導、創造條件,全面提升出版企業“走出去”的內在動力。
讀書:心靈的隔空對話
出版與閱讀為“一張紙的兩面”。而讀書一項被認為是“不同心靈之間的隔空對話”。
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2012∼2013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出籠前的幾個月,同時發布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其中顯示,2012年我國18∼70歲國民的紙質圖書閱讀率、閱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同時,我國國民對紙質圖書的價格承受能力上升,對單本電子書的價格承受能力基本保持穩定。
其數據表明:2012年,18∼70歲國民的圖書閱讀率為54.9%,比2011年的53.9%增長了1.0個百分點,我國成年國民的圖書閱讀率連續3年呈上升趨勢(2010年18∼70周歲國民的圖書閱讀率為52.3%)。
2012年我國18∼70歲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隻有1.3%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7.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比較多,有38.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53.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圖書閱讀率3年對比中,2012年,18∼70歲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39本,比2011年的4.35本增加了0.04本。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中,青年群體的圖書閱讀量較高。30∼39周歲群體的圖書閱讀量最高,超過18∼29周歲群體,為4.65本。而不同學歷特征的人群之中,學歷越高,圖書閱讀量就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群體以15.35本高居首位——可見,我國的出版趨向與大眾閱讀正在呈相輔相成增長之勢。
記者了解到,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持續開展了10次。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從2012年9月開始全面啟動,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入戶問卷調查執行工作,2013年2∼3月開展問卷復核、數據錄入和數據處理工作。本次調查繼續沿用4套問卷,對我國70歲以下的4個年齡段(0∼8歲、9∼13歲、14∼17歲和18∼70歲)人群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執行樣本城市為48個,覆蓋了我國28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