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五要素分析法圍繞行動(Action)、行動者(Actor)、場景(Scene)、方法(Agency)和目的(Purpose)等五個要素展開。動機被看作是這五個要素之間內在關系或張力的產物。簡單來說,整個分析就是“通過一組陳述,找出誰(行動者)在何種情境(場景)之下用了何種工具和手段(方法),進行了什麼活動(行動),而想要達成何種意圖(目的)”。
(3)探討說服的過程——“污染—淨化—救贖”的語言戲劇運作。伯克把人類一切行為動機看作戲劇,語言行為當然也不例外。語言戲劇運作是指語言使用的戲劇化過程。伯克認為,語言使用的戲劇化過程可以粗略地描述為“污染—淨化—救贖”。語言戲劇源於否定,戲劇是因語言變得可能或者不可避免,是語言把否定引入人的生活中。有了語言中的否定,人就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等級次序,這些次序都有不計其數的“不應該”。每一個等級次序都成為人們生活中要遵守的規約,但是沒有人能永遠完全做到與規約一致,總會在某些方面偏離或違背規約,罪惡感由此而產生。在修辭或說服的過程中,言說者或許會產生罪惡感,這就好比心靈受到污染。他需要通過淨化的過程獲得個人的最終救贖,而最常見的淨化過程就是找到一種能發泄罪惡感的事物,“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就是很好的例証。“污染—淨化——救贖”代表了建立和發現真實自我的戲劇過程,人們努力發現和維持自我認同,如此他們才能有目的地行動,在這個世界上感到自在,並為追求完美目標而不斷成長、改變。[12]
2. 研究方法——伯克的戲劇五要素分析法
如前所述,修辭不但是用來說服,而且是人類的一種行動。通過戲劇五要素分析法去了解言說者的修辭策略,我們可以得知言說者的目的以及採用此種言說的觀點。
(1)方法的適用問題。亞裡士多德曾說:“人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動物。”人類社會很早就出現了政治活動。我國的先秦時代就出現了百家爭鳴,而同一時期的西方希臘人最先感受到人作為政治動物所遭遇到的群(即政治社會)己之間的復雜問題。因此,在西方修辭傳統中,最早的修辭(即雄辯術)是為解決公眾事務而產生的,而政治演說也被視為最早的修辭活動。政治的本質是人類互動,政治事務可以說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當中浮現。個人存在不同的意見、需求、期望和利益,使得人們對於其生活所遵循的原則有不一致的看法。另一方面,為了確保這些看法獲得他人的支持,人們必須與他人互動,在沖突與合作之間尋求良好的生活,這使得政治性成為人類環境無可避免的特征。
伯克的觀點廣泛應用於各個層面的分析。他所提出的戲劇五要素分析法不僅適用於演說內容的分析,也為社會議題的分析以及非語言文本的分析提供了另類的研究視角。
在所有的修辭學理論中,戲劇理論關心人們如何建構真實。而在戲劇理論的觀點中,能夠直接切入言說者建構真實過程並剖析言說者背后個人動機(Motive)的當屬伯克的戲劇五位一體理論。因此,本文將借助戲劇五位一體理論分析日本政府在“3·11地震”事件中的言說策略,試圖了解日本官方在該事件發生之后的真實動機。
(2)方法的具體運用。如上所述,本文的研究重點是日本政府在“3·11地震”事件中的言說策略。依據伯克的戲劇五要素分析框架,本文對日本政府在“3·11地震”事件發生后發表的各種公開聲明中所呈現的五要素進行歸納整理,並且對這些聲明的各個因素進行討論。
對“3·11地震”事件進行五要素分析的五要素分別是:① 行動。行動指的是任何有意識的或有目的的行為。任何一個動詞,不管它有多麼具體或多麼概括,隻要表達了意識與目的,都能構成一個行為。在行動要素中,本文關注的重要問題是,日本政府關於“3·11地震”事件的各種公開聲明究竟在描述一個什麼樣的事件。以經歷事件的人物為核心,本文討論這些主角在“3·11地震”事件發生后經歷了什麼事情,或是他們發現了什麼別人不知道的秘密﹔② 場景。場景是指行為發生的背景、場所或情景。確定場景的方式很重要,因為它不僅可以指明分析的范圍,而且被選擇的場景也成為“五要素”中其它成分的選擇參照。“場景”陳述的范圍可大可小,因此,本文將討論“3·11地震”事件當中,主角們經歷或挖掘的事件是在什麼樣的情況或環境下發生的﹔③ 行動者。行動者是指完成某一行為的群體或個人,包括各種對人的概括性和具體性的命名,也包括和執行者動機有關的一些詞。此外,行動者也可以是集體名詞。在行動者部分,本文討論的對象就是“3·11地震”事件后陳述故事的主人翁,本文將分析這些行動者具有什麼樣的背景身份或是以什麼樣的立場來陳述事件﹔④ 方法。方法既可以指行動者行事的方法(Means),也可以指行動者完成行為的工具(Instrument)。就方法而言,本文要討論的是那些經歷事件的行動者通常會採用什麼方法來解決他們所遭遇的問題或是困境﹔⑤ 目的。目的是指行為者採取行動的個人目標。伯克強調的目的是個人的或隱私的目的。目的不等於動機,動機有時候是不被知覺的,而目的則是行動者能知覺的。雖然動機更寬泛,是行事的無意識的理由(Unconscious Reason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但目的是探尋動機的要素之一。盡管目的可能是公開的,但在更多情況下是隱蔽的。目的的好壞意義,就看修辭如何被描述。在目的要素方面,文章要討論的是“3·11地震”事件中日本官方發言者在採取行動時是基於哪些目的。
戲劇五要素分析法主要針對的是文本內容,用來探知言說者的動機。不過,后來的修辭學者延伸出一種外在分析,也就是將言說本身視為一個“行動”,言說者則是戲劇中的“行動者”,言說則是言說者的“手段”,而“場景”則是言說的背景等。外在分析必須針對文本以外的背景資料來進行,進而提供內在分析進行詮釋的基礎。
三、文本選擇與文本分析
1. 文本選擇
日本“3·11地震”事件發生后,國際各大媒體以最快的速度對該事件進行了大規模和全方位的報道。由於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與我國的往來較為頻繁,與我國的關系也較為密切,我國國內媒體對日本“3·11地震”事件也進行了詳盡的報道。本文主要以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鳳凰網和新京報網等國內主流媒體所刊登的日本政府官方的公開聲明以及日本首相菅直人、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日本東京電力公司高層(日語:東京電力株式會社,The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Inc.)的公開發言作為研究文本,“3·11地震”相關大事列表如下:
3月11日 東京標准時間下午2點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規模9.0的特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一個反應堆的冷卻系統失靈,首相菅直人隨即宣布進入“原子能緊急狀態”。之后,經濟產業省大臣海江田萬裡稱,女川核電站、福島第一核電站、福島第二核電站以及東海第二核電站的11個核反應堆受地震影響已自動關閉。當晚,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現階段,(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一個核反應堆無法冷卻。沒有發現放射性物質泄漏,眼下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枝野幸男還表示,首相在沒有核泄漏的情況下宣布進入“原子能緊急狀態”有助相關機構及時採取緊救措施,希望民眾不要驚慌。(來源:新華網)
3月12日 上午7時45分,首相菅直人宣布福島第二核電站也進入“原子能緊急狀態”。(來源:新華網) 國際盛贊日本救災應變迅速、冷靜。
3月13日 據香港媒體報道,日本核電廠爆炸泄輻射,這場災難原來可能有機會避免。因為當日日本核電廠宣布冷卻系統故障后,美國已答應派遣空軍緊急運送冷卻劑協助,但日本聲稱可自行處理,婉拒美國協助,最終發生爆炸。菅直人政府被質疑判斷錯誤。(來源:鳳凰網)
3月15日 上午11時,首相菅直人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核電站危機發表告國民書,希望國民保持冷靜。菅直人稱,“我們正在全力避免更多的爆炸發生和放射性能量物質的泄漏。東京電力公司和其他相關機構的人員正在注水,他們奮不顧身,全力以赴,我們將盡全力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 (來源:中新網)
3月16日 日本向國際社會尋求援助,冷卻在上周五的地震和海嘯中受損的核反應堆(Japan has asked for international help as it battles to cool nuclear reactors at a power station damaged in Friday’s earthquake and tsuami) 。(來源:BBC新聞網)
3月23日 首相菅直人在地震發生后一周向國民發表了講話,但是並沒有接受記者的採訪。據《讀賣新聞》報道,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首相菅直人除了發表自己的講話外,不曾在記者會和國會答辯等公開場合露面。對此,官方長官枝野幸男在當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首相很忙,雖然公開露面有時候更能發揮領導作用,但是大部分時候,不一定非要出現。(來源:人民網) 首相菅直人多日未在公開場合露面引發民眾和媒體的不滿。
3月29日 日本首相菅直人今天表示,日本正面臨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政府將全力以赴。他在回答自民黨參議員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問題時表示,政府將以最大限度的緊迫感來應對。菅直人強調,目前的危機不僅是日本在二戰后面臨的最大危機,也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危機。“3·11地震”發生后的第三天(3月13日),菅直人將此次強震與海嘯、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燃氣泄漏引發的火災等一系列事故稱之為日本二戰以來遭遇的最大危機。(來源:中新網)
4月6日 日本皇太子德仁下午偕同雅子妃赴京都調布市的味之素體育館慰問,慰問震災避難災民。皇太子夫婦繞行收容130名災民的體育館,跪著傾聽每個災民的心聲。兩人還應災民的要求用手機拍照合影。這也是患適應障礙症難得曝光的雅子去年十月以來首次外出執行公務。(來源:中新網) 許多災民表示,雅子妃自己還在療養中,卻前來關懷災民,讓他們非常感動。
4月11日 日本“3·11地震”今滿1個月,首相菅直人前日發表題為《謝謝您給予的情誼紐帶》的聲明,表示地震后的日本不斷收到世界各方的無數鼓勵和祈願。全世界朋友們給予的情誼紐帶使日本人民大受鼓舞。日本對予以大力支援的所有國家和地區表示由衷的感謝。他強調日本必能重生、復興、更加繁榮昌盛,依靠國民的潛力與國際社會的協助,一定能夠實現,屆時將報答世界各方人士的溫馨援助。(來源:人民網)
4月12日 東京電力公司公布了對福島縣避難災民的初步補償方案。這份名為《暫時補償案》的方案顯示,東京電力公司將對核電站周圍20公裡范圍內的避難居民、受災農民和其它受核電站事故影響方進行補償,每戶人家暫時補償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萬元),對於單身者每人暫時補償7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萬元)。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海江田萬裡表示,預計東京電力公司此次對福島縣受核危機影響的災民的賠償金額總計將達到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9億元)。(來源:中新網)
4月21日 東京電力公司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本月初泄漏至海水中“污水”的實際放射性物質活度達5000萬億貝克勒爾,是正常核電站年放射量總和的兩萬倍。(來源:新華網)
4月21日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探望福島災民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自己“脫離”了那些失去家園的民眾:“我想,我知道人們的感受,因此我來到這裡與他們對話。但我來這裡以后,我的感受進一步加深,我本該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更多‘他們需要什麼’這一類的問題。”(來源:人民網) 菅直人在探望災民期間屢遭災民質問,抱怨和指責聲不斷。“你就這樣走啦?”一名男子在菅直人后面朝著他大喊,“我們都是被疏散的人,你就這麼忽略我們?”
4月22日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社長清水正孝就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事件為福島縣民眾帶來“巨大麻煩”,當面向福島縣知事佐藤雄平道歉,承諾將盡快控制核泄漏事態,讓附近居民生活恢復正常。(來源:新華網) 清水正孝曾兩次試圖面見佐藤雄平以道歉,均遭后者拒絕。
4月22日 日本首相菅直人昨天以《日本:走向復興和新生之路》為題撰寫了一篇有關日本“3·11地震”的聲明稿,其中對中國政府和人民提供的援助以及中國國際救援隊開展的救援工作表示感謝,認為“眾多的日本國民為獲得鄰國的如此熱情關心而感到格外欣慰和備受鼓舞”。(來源:新京報網)
5月4日 東京電力公司社長清水正孝前往福島縣二本鬆市體育館的安置點,向受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影響在該處避難的福島縣浪江町居民道歉。他面對約150位災民下跪致歉稱:“從內心表示歉意,我們會盡一切努力,使大家能夠早日重返故鄉。”(來源:中新網) 當被一名男性災民追問“我們還要幾年才能回家?你們是不是明明知道卻故意隱瞞”時,清水回答“沒有隱瞞,我們會切實控制輻射量,盡早使大家重返家園”。此外,眾多居民要求補償今后的生活損失,清水則未作明確答復。另一名男性災民怒不可遏地說:“難道身為社長也像東電客服中心的職員一樣,隻會說‘您的要求已收到,我們會進行研究’嗎?”
5月24日 東京電力公司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繼1號機之后,2號和3號機也發生堆芯熔毀現象。東電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針對2號和3號機的爐心情況分析的結果宣布,2號機在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約101個小時之后,3號機在約60個小時之后,出現核燃料大部分熔毀而掉落壓力容器底部的可能性。東電指出,對2號機和3號機壓力容器周圍測定的溫度來看,壓力容器未受到嚴重損壞。(來源:中新網) 離“3·11地震”事件發生超過二個月才公布核電站最嚴重的爐心熔毀,遭到日本輿論痛批。
5月31日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為了向外界公開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最新情況,東京電力公司開始在互聯網上實時直播1號和4號機組的外部影像。公布的影像由設置在福島第一核電站西北約250米處的事務總管附近的攝像機攝制。畫面上,1號、2號、3號和4號機組由近到遠排成一列。(來源:中新網)
6月2日 日本國會眾議院召開全體會議,否決了在野的自民黨、公明黨和日本奮起黨日前聯合提交的針對日本民主黨代表(黨首)、首相菅直人內閣的不信任決議案。菅直人當天中午在民主黨國會議員大會上表示,他准備在日本地震災后重建和平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有一定眉目時辭職。(來源:新華網) 自民黨等在野黨1日就提交內閣不信任決議案陳述理由時指出,菅直人首相顯然缺乏執政的資格和能力,在他的領導下不可能實現地震災后重建和平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