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7期

言論踐行“三貼近”的途徑

汪 群

2013年11月15日15:15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言論是報紙的旗幟,以其敏銳的嗅覺、辯証的說法,通過對重大信息的解讀和重要事件的評判,發表意見、闡明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報紙的核心競爭力。

一篇好的言論,往往以其思想的厚度、文化的底蘊、藝術的手法,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言論要出新出彩,增強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其主要途徑就是要把“三貼近”作為言論的靈魂和源泉。

一、態度上貼近群眾

一篇言之有理、述之有情的評論,必然在態度上是和群眾平等的。如果言論作者以“教育者”自居,說“滿口話”,唱“獨腳戲”,總想代替群眾作判斷,強加於人下結論,其效果自會大打折扣。縱觀時下有些言論,特別是一些專欄評論,由於缺乏“親和力”、板著臉孔,讓人看了之后,親切不起來。有的言論實雖實矣,但總是“三段式”:一個事例,一段反襯,一點說理,千篇一律,既沒看頭,更沒“嚼頭”﹔還有的言論講理不新鮮,說理搬套話,如一位絮絮叨叨的婆娘,其效果可想而知。一位資深言論作者講過一句頗為深刻的話:言論不能仰視事物,更不能俯視事物,應該以平視的眼光寫文章。

言論力爭以題材的多樣性、問題的針對性、議論的廣泛性、風格的多樣性而取勝。同時,還要把居高臨下進行灌輸的宣傳方式改為交流與互動的傳播方式。言論要做到“可讀、可信、可親”,不僅是個表現技巧問題,還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其一,言論作者的立足點要轉過來,要似朋友間話家常式的。不可拉大架勢,盛氣凌人,以“訓”開頭,以“斥”謀篇,甚至夾之“罵幾聲”。其二,言論也要講點文採。言論不妨向雜文、隨筆甚至散文汲取點營養,要多給人一些知識和學問。其三,作為言論編輯應做到“以小觀大”,善從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平凡的現象入手,從“個別”上升到“一般”。表現在對稿件的取舍上,求取那些開掘“深”一點,講理“透”一點,說得“軟”一點,寫得“美”一點的好評論。

二、選題上貼近實際

言論選題的來源有兩大類:一是從“上面的精神”中尋找選題,二是從“生活的海洋”中提煉選題。而有的言論作者往往傾向於“眼睛向上”而忽視“眼睛向下”,這使言論的選題越來越窄,也淡化了言論與群眾的關系。最近,有一位報社老總對言論選題說過這麼兩句話:需要從實際工作中找題目,應該從實際生活中找選題。這話可謂有的放矢。時代的嬗變,現狀的改變,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選擇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去研究、去分析、去闡述。人民日報曾經發過一篇題為《春天的忠告》的言論,至今人們還印象深刻。原因就在於選題來自“下面”,“以人為本”的特色強烈。言論要產生“社會共鳴效應”,需要少一些概括性、概念性、純理性的東西,替而代之以來自現實生活的、為百姓切身感受到的、生動具體的素材。“春江水暖鴨先知”,群眾真切感受到的東西,我們能將其率先、辯証地說出來,這就是“貼近”的具體體現。

選題上貼近實際,講的道理要讓百姓接受,讓社會認知,需要深入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人民群眾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去。這有利於言論進一步深刻地展示群眾的精神風貌和創造精神,反映生活本質,把握社會主流,把握時代脈搏。河北日報曾刊過題為《迎著老百姓的方向走》的文章,獲得全國好新聞一等獎,講的就是如何及時反映群眾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所思、所想、所願、所盼。言論在選題上堅持了“三貼近”,群眾就會品嘗“鮮活”,體會“生動”,感受“身邊的感動”。關注百姓生活,反映社會底層,挖掘生動事實,汲取新鮮營養,這樣的言論才會富有生活色彩,充滿生活氣息,更有時效性,更具生命力。

三、語言上貼近生活

言論首先要出思想、出觀點,要有真知灼見。要少一些無病呻吟,少一點拿腔捉調。克服這種缺點,語言上貼近生活也很重要。新聞文風應該具有三種性質: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少一點書生氣,多一點生活味,多講實踐語言,多用生活語言。這就要求言論在大氣嘹亮、論點集中犀利的同時,做到說理深入淺出、入腦入耳,行文朴實無華、生動活潑。即使對一些批評性話題,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侃侃而談、娓娓道來。如果架子擺得十足,動輒說教訓斥,文字枯燥乏味,滿篇大話、套話、官話,就會失去言論應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毛澤東同志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應該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列寧就很少引人家的話,而用自己的話寫文章。”用自己的話,也就是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愛聽的話。其實,即使是枯燥的理論,如果能用生活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樣會寫得引人入勝。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和群眾工作應當堅持的重要原則,也是言論努力追求的一種境界。做到“三貼近”,離不開研究主體和受眾、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強調思想是重要的,運用生活語言也是必要的。縱觀黨報一些著名言論欄目,如《人民論壇》、《光明論壇》、《解放論壇》、《文匯時評》等等,在語言上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其共同點就是大量運用生活中的語言。言論借助於生活的語言,可以使思想表達更深刻、更生動,可以使思想的靈魂乘著語言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進而達到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教育群眾的目的,因而是值得我們下功夫去追求的。

(作者單位:安吉縣廣電中心)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