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盒看起來像是個正方體的萬花筒。
導演阿方索為沒有太空經驗的演員講解如何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桑德拉·布洛克的“失重”狀態幾乎全是演員表演的結果。
《地心引力》被詹姆斯·卡梅隆譽為有史以來最佳太空電影,影片上映后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但攝制組全部在地球上完成這部影片,幾乎一秒鐘太空也沒去。很多國外觀眾看完后,最多的疑問是“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一切都是靠電影科技的幫助,導演阿方索·卡隆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透露,詹姆斯·卡梅隆給了他建議和鼓勵,譬如發明一些方法讓觀眾如同置身於真實太空。而卡隆和他的拍攝團隊最終確實創造了很多新鮮的拍攝手法。
本報綜合FX GUIDE網站對影片視覺特效總監Framestore公司的Tim Webber專訪,以及國外媒體報道,為觀眾解釋這些太空戲份是如何拍成的。
(部分內容來自影視工業網的翻譯,本文可能會減弱觀影的新鮮感,請謹慎閱讀。)
《地心引力》拍攝的兩大武器:一個大型的由一顆顆LED燈所組成的光盒 (Light Box),另外就是動態攝影器材Bot&Dolly的IRIS系統。
1 光盒 為演員提供真實背景
光盒看起來就是個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寬3米左右。內壁由196個LED面板組成,每塊面板大小為0.6×0.6米,每個面板上共設有4096個LED燈。有點像是正方體的萬花筒。
光盒的LED燈的明暗與顏色由電腦控制,它的功能是協助攝影機打光。當然面板能顯示出諸如太空、宇宙飛船內艙等畫面,演員在光盒裡表演時無需面對綠幕想象畫面,更有身臨其境感。
比如拍攝桑德拉·布洛克下降到太空站時,她在光盒內能看到太空站離她越來越近,導演可能會叫她看著某一個屏幕上的東西或者叫她伸手去抓一個門把,盡管拍攝現場沒有這個門把,但起碼演員能看到它的樣子。
當然光盒內壁顯示出來的畫面還是比較粗糙,導演能在監視器上看到演員和太空背景的融合,電影進行后期制作時,所有背景都會通過后期CG渲染,觀眾看起來會更真實,更像是在太空或者太空艙內。
2 IRIS系統 造成太空翻滾假象
除了光盒外,由Bot&Dolly公司提供的動態攝影器材IRIS系統,擁有七軸自由軸向,可追蹤拍攝長達10.8米,每秒移動速度4米,以及靜止距離可到0.08毫米精准。演員被固定在某個架子上,IRIS控制攝影機的運動,造成演員在太空翻滾的假象。
准確地說,《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掉向”或“砸向”鏡頭的效果,演員基本上是不動的,其實隻有攝影機在動。值得注意的是,攝影機和打光設備是在同時運動,不然演員臉部的光線會出現問題。
拍攝時演員並不需要穿好整套宇航服,大概穿上演出服,隻有臉部表情比較真實,包括透明頭盔、宇航服、手臂,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都是CG特效做出來的。
木偶裝置 實現零重力效果
在過去很多太空電影中,包括1995年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13號》是運用“嘔吐彗星”(Vomit Comet)方式讓飛機在高空中進行多次拋物線的飛行,每次飛行可制造出25到30秒的零重力狀態。攝制組利用這段時間,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拍攝。
事實上《地心引力》最開始計劃用這種方式,給有輕度“恐飛症”的桑德拉·布洛克不少困擾。后來為了拍攝更具控制性,拍攝更多長鏡頭,採取了光盒和IRIS控制系統的結合。
除了這兩大武器外,還有一種技術來制作零重力的效果。在某些鏡頭裡面,桑德拉·布洛克會被吊在一個裝置上,然后像木偶一樣被操縱,以此來制作出零重力的效果。操作這些裝置的人員曾在《戰馬》(話劇)裡工作過。
■ 以假亂真
電影裡的太空站和衛星都是Framestore事先精准地建過模型的。他們對細節的要求程度也很高。但一些太空艙內部的鏡頭,還有整個宇宙設置,則是CG特效制作出來的。電影中有很多碎片和殘骸的表現畫面,則是通過Maya軟件來完成的。
■ 轉制3D的范本
最初嘗試3D拍攝沒成功
《地心引力》最開始的名字是《重力:太空懸疑3D》,首周末3D票房佔80%,超過《少年派》和《阿凡達》,被認為是近年來最好的3D電影。阿方索·卡隆和他的團隊一開始就想拍成3D,但它卻沒有使用3D攝影機拍攝,而是最終採用了轉制技術。
卡隆說:“4年半前我們就開始准備,那時候3D已經開始流行,直到今天這股熱潮還未消散。我喜歡3D,但不是每部電影都要拍成3D。現在有點被濫用了,有時候你會搞不明白為何有些電影非要弄成3D,單純為了市場而轉制3D的已被觀眾冷嘲熱諷。但《地心引力》是為3D而設計的,我覺得它會讓你大吃一驚。”
這部電影最終沒有使用3D攝影機拍攝,卡隆解釋說:“如今的3D攝影機還不能運用在復雜的拍攝上,我們為此還做了測試,先是用了制造汽車的機器人幫助拍攝,拍出一些復雜的運動鏡頭,而3D攝影機太重,機器人無法承載。桑德拉·布洛克在光盒裡進行拍攝,那地方太小了,根本無法容納有兩個鏡頭的3D攝影機。”攝制組還要在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的模型上拍攝,卡隆透露,那個飛船小到隻有三張椅子合起來這麼大,3D攝影機也沒法擺進去。
花普通電影
三倍的時間轉制
后來制片人發現,轉制3D畫面和直接用3D拍攝並無區別,效率高很多,於是決定全程轉制。
Framestor和Prime Focus是幫助阿方索·卡隆為《地心引力》進行轉制3D的公司,影片所有CG鏡頭都是3D的,由Framestore完成。同時Prime Focus為整個電影出現真人拍攝部分進行轉制,總共85個鏡頭共27分鐘左右,包括其中一個長達10分鐘47秒的長鏡頭
Webber說:“對我來說,這不能算是一部后期轉3D的影片,盡管實拍部分是后期轉制完成的,但更多是CG的元素被直接渲染成3D畫面,所有的元素可以被認為是天然的(或原生的)的立體元素,對於大銀幕來說,你只是對很小面積的演員和空間做了一些2D轉3D的后期工作,那其實真的算不上是后期轉制。”
Prime Focus高級主管Richard Baker表示,如何能讓轉制3D一樣發揮出很好的效果,他建議導演在拍攝期間就和公司合作,而不是拍完后才想到要轉制。兩家公司用了3倍於普通3D轉制的時間在《地心引力》上,為此華納將影片檔期推遲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