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陌生化”理論視野下的電視紀錄片創作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因素探析

劉濤 韓鴻 徐斌

2013年11月22日09:5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 本文採用與我國傳統紀錄片對比的方法,運用“陌生化”理論,闡釋了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創作理念和創作手法上的創新。通過對該片在選材、敘事、視聽語言、剪輯四個方面體現出的陌生化創作技巧的分析,探討了該片之所以能吸引觀眾的原因,並指出了該片的成功經驗對未來我國電視紀錄片在陌生化創作手法上的啟示。

關鍵詞 紀錄片﹔陌生化﹔舌尖上的中國

2012年5月中旬,美食題材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登陸央視一套,隨即引發空前的紀錄片收視狂潮。該片不僅為央視一套《魅力記錄》欄目賺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同時也贏得了極高的網絡關注度和滿意度,在全社會乃至世界觀影人群中引發了強烈反響。

紀錄片《舌》不僅以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影像表達征服了無數挑剔的電視觀眾,同時也因其創造的超出預期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在電視業界和學術界引發廣泛討論。該片甚至被評價為紀錄片從小眾進入大眾的標志性事件。可以說,無論是從觀念上還是從創作上,《舌》對未來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都影響深遠。該片不單純談美食,更多的是展現當代中國人與美食背后的故事﹔不談中國傳統四大菜系、烹飪技法,而將鏡頭對准了尋常百姓家的廚房﹔沒有深沉古板的說教,而是以精致的畫面、給人帶來視聽愉悅享受的影像征服了眾多“吃貨”的眼睛和味蕾。《舌》何以一炮打響?筆者認為從節目內容到表現形式上的“陌生化”創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最早由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一文中提出。“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復雜化形成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造的方式,而被創造物在藝術中已無關輕重。”[[1] [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方珊,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6.]這一概念強調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感受事物的藝術性,文學作品應當在內容和形式上超越常境,使事物變得“陌生”,從而造成讀者語言理解與感受上的新奇和興趣。陌生化后來拓展成為包括詩歌、小說、戲劇、電影等文藝創作中的一項常用手法或策略。本文擬以陌生化理論視角,從選材、敘事、視聽語言、剪輯四個方面對紀錄片《舌尖》的創作進行解讀,探究該片的成功因素,及其對未來我國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啟示和借鑒。

一、選材的陌生化

選材的陌生化是指節目的主題是公眾普遍感興趣的,但表現內容卻是觀眾不熟悉,或超出生活經驗范圍,同時又是觀眾想了解的。紀錄片《舌》以美食這一每個普通人都感興趣的話題為載體,挖掘出我國許多不同地域,尤其是偏遠鄉村從未出現在傳統大眾傳媒上的美食、風俗和情感故事,讓普通觀眾在工業化、城市化的消費主義信息洪流之外看到了一個自然淳朴的“鄉土中國”。

以國際化視角確定選題,近年來逐漸為我國紀錄片業界所接受,成為繁榮我國紀錄片產業的創作走向。2011年8月,央視紀錄頻道首次以委托制作方式面向全社會進行紀錄片生產招標,在“中國,活力無限”的主題定位下,《愛上新一行》《行走的餐桌》《淘金夢》等六大社會現實類的選題方向,無不浸染著以國際視野關注當下中國人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氣息。在此次招標中脫穎而出的紀錄片《舌》選取了美食這一不分國籍與民族,大眾普遍感興趣的主題,正是體現了這一創作宗旨。德國著名戲劇家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說過:“陌生化的反映是這樣一種反映:對象是眾所周知的,但同時又把它表現為陌生的。”[[2] [德]貝·布萊希特.布萊希特論戲劇[M].丁楊忠等,譯.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276.]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廣袤土地、多樣氣候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國家,如何圍繞美食這一大眾話題上做“文章”,並達到新奇陌生的收視效果以吸引受眾,《舌》在拍攝內容的選擇上進行了巧妙的處理。

按照以往的創作模式,紀錄片編導經常會從展現中國悠久燦爛的飲食文化這一宏大主題的角度去思考,選擇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名師大廚、中華老字號等大而全的內容作為表現對象,這樣往往容易陷入陳腐和俗套。然而,遵循陌生化選材的思路,紀錄片《舌》創作團隊摒棄了這一傳統套路,將鏡頭對准了普通百姓的餐桌,選擇以美食為切入口,通過展示中國不同地域上的人們與食物背后的故事,用平民化、生活化視角真實記錄了今天中國多樣的飲食傳統和風土人情。於是,觀眾通過該片記住了藏族少女單珍卓瑪、魚把頭石寶柱老人、黃饃饃老漢黃國盛等一個個鮮活可愛的故事人物,以及鬆茸、諾鄧火腿、毛豆腐等一道道過去不了解的風味美食。相比較而言,之前同樣由陳曉卿導演的紀錄片《森林之歌》在選材上按照中國原始森林的版圖,從北向南,每集介紹一片有地域特色、氣候帶特征的森林類型,這樣制作恢宏、覆蓋面大而全的傳統紀錄片,收視反響則比較平淡。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