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官方輿論與民間輿論的不重合。
官方輿論的滯后、隱藏使得民間輿論成為新聞發布的主戰場。兩個輿論場分化嚴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現代傳播環境的改變,信息時代改變了民眾的發言習慣。從余姚水災的傳播特征可以看出,信息管理成為執政能力的重要考核之一,如何有效改善輿論不重合,塑造服務型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輿論的生產特征與輿論的特定環境有關,因為余姚市70%的地區被淹,導致信息採集困難。此時,自媒體成為各地區災難播報的主要渠道。因為自媒體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導致信息生產的質量、信息傳播的影響千差萬別。從宏觀角度分析自媒體的傳播信息,其中蘊含了大量的極端情感煽動、夸大災情、批評政府救災不力等負面信息,導致民間輿論一片混沌,官方輿論難以挽救局勢,余姚不僅成了水災孤島,也成了輿論火山。筆者統觀余姚水災輿論傳播事件,認為在信息碎片的時代,受災地區的民間輿論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影響:
1、信息獲取方式:霍爾提到意義是生產出來的。在余姚水災的信息報道中,官方消息閉塞,沒有預料到災情的嚴重性,導致官方媒體的議程設置傾向於其它國內外新聞事件。而自媒體在傳播余姚水災的過程中,主要是使用手機上網。因為台風對余姚市的城市建設破話嚴重,台風帶來的強降雨導致余姚排水系統的癱瘓,各地區積水嚴重,因此余姚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停電。如果習慣用傳統大眾媒介接收信息的民眾,那麼在這段時間,他們的信息接收渠道斷裂。有效信息能消除民眾的不確定因素,尤其是在災難發生時,民眾需要權威信息來感知周圍的環境,減少心理顧慮。傳統媒介的環境監視功能因為停電而喪失。這部分民眾則轉向口頭輿論傳播自己的所見所聞,有些甚至是謠言。對於網民,他們則能通過手機接收外部信息或傳播災區情況,但是網絡信息繁雜,信息的選擇成了關鍵。以新浪微博為例,在網絡空間中,把關人的弱化導致消息的煽動性、情緒性明顯。許多災民成了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凸顯,喪失了理智。例如災難期間的一條關於水庫坍塌的謠言,《余姚兩女子造謠水庫倒塌致40多人死消息被拘》⑤
據余姚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消息,余姚公安9日對在網上散布陸埠水庫倒塌,造成40多人死亡等不實信息的張某某(女)、唐某某(女)作出行政拘留處理,張某某行政拘留5天,唐某某行政拘留3天。
對此,余姚市防汛防旱指揮部表示,此言論純屬謠言,目前這兩大水庫均運行正常,並無險情。
這條謠言在網絡上傳播廣,主要是受環境的指向影響,民眾無意識地在“同化”謠言。在10月9日之前,許多水庫因水位超出警戒水位,開始泄洪。而且在10月8日,“浙江寧波余姚段鳳山街道段堤防決口,100多名海軍、武警官兵搶險5小時仍未堵住 。”根據之前的信息,受災地區的災民“依靠自己、群體的習慣、希望、擔憂、預期進行取舍、加工信息⑥”,所以他們更願意相信此類信息。麥克盧漢提到,媒介即信息。媒介的使用特征決定了信息的獲取內容、形式等。
2、信息內容:在信息碎片化時代,信息內容的匱乏會影響民眾的意義生產。民眾會根據暈輪效應、刻板效應來自我建構意義,以此來填補信息碎片的間隙。“在中國,由於違背信息公開法則並加深社會危機的案例幾乎遵循著同樣的五段論:危機事件——信息不公開——流言、謠言滋生——社會動亂——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⑦”救災期間的一則新聞印証了這一危害,10月11日晚,民眾稱寧波電視台記者粉飾災情,強烈要求他們去花園新村等受災嚴重的地區報道,隨后民眾圍堵衛星轉播車,並將護送電視台記者的寧波特警警車砸壞。盡管官方事后澄清記者的措辭符合現實情況,但民眾仍不買賬。
在余姚災難信息的傳播中,央視等全國性媒體信息播報少,而地方級官方信息大都屬於成果匯報型信息,並因為“關注問題的錯位、信息缺失不公開、立場的居高臨下與文風的曲高和寡⑧”等問題,導致民眾採取對抗式解讀,產生反話語空間。因此作為自媒體,他們的信息需求就是災情與救災情況,解決受災民眾“我這的災情怎麼樣了?我怎麼能得到救助?政府救助效率如何?現在救助存在哪些問題?”等問題才是信息傳播內容的關鍵。因為救助進程的緩慢,許多地區仍屬於救助邊緣地帶,因此這些地區的自媒體發布的消息通常經過可以選擇,如發布深水區圖片,突出弱勢群體的自救、無助等來引起注意,這樣的信息內容無疑是採用以偏概全、情感渲染等方式進行處理,博得民間輿論,利用輿論倒逼獲取官方的關注與救助。
3、受災心理:在災難面前,民眾渴望得到關注,但現實關注減少的趨勢使得民眾對政府救災的不滿。政府也一再表明盡全力抗洪救災,並召開新聞發布會,例如,
10月9日,余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潘銀浩召開新聞發布會時示,余姚市早已啟動了應急預案,積極挖掘庫存,目前已儲備了足夠的物資,供市民食用15天以上。
10月10日,余姚市召開第二次發布會,針對民眾質疑“為啥沒見到領導干部在災區”,余姚市長奚明表示,干部們主要在兩個地方,一個是三防指揮部﹔一個是余姚的重災區,特別是城區四個街道及陸埠、河姆渡等鄉鎮。
但受眾的情緒依然極端化,家園被毀、生活失常、救助滯后等壓力無法得到釋放,導致民間輿論充斥著謠言、恐慌、憤懣等。
除了自身的不安全感,外界對於余姚的聲援有漲有落,有些惡意信息煽動地方主義。例如部分網民認為,浙江屬於經濟發達地區,完全有能力自救。可他們沒有意識到就連寧波政府事先也無法估計水災的嚴重性。在余姚應對台風災害時,民眾普遍反映在10月8日清晨才收到災害預警,此時雨勢已經很大,已經沒有時間進行採購,從而導致很多民眾沒有充足的儲備,在災害這幾天造成物資匱乏,引發民眾不少怨言。在自身與外界的壓力下,受災地區的民間輿論成了反話語空間的主要場所。
三、結語:
民間輿論受環境的影響,技術進步與社會心理都在左右著輿論走向,為了讓民間輿論與官方輿論的分化減少,應從官民輿論兩方面入手,首先,官方輿論場避免成為官方宣傳場,官方應該為公眾提供真實、完整的信息。其次,民間輿論場要注意群體心理的弊端,在打擊謠言的同時自由公正地表達信息。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備注:
1、2摘自《環境傳播——話語、修辭與政治》劉濤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3、整合新浪新聞“台風菲特”相關報道
4、摘自《浙江余姚市台風災害輿情分析》 人民網 2013年10月18日
5、摘自《証券時報》快訊中心 來源《証券時報》2013年10月09日13:00
6、摘自《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摘自《信息公開的痛楚旅程》杜俊飛 著
8、摘自《公眾對抗式解讀官方輿論的原因及對策》張淑芳 《當代傳播》20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