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信息碎片下的受災地區民間輿論影響因素

——以余姚水災輿論傳播為例

陳官鈞

2013年11月22日14:0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概  述:信息傳播渠道的廣泛化加速了信息碎片化,在災難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信息不完整與受眾信息需求的矛盾愈演愈烈。自媒體的信息傳播彌合了傳統媒體的失語、盲點,民間輿論在互聯網時代成了顯性而流行的意義場。本文以余姚水災輿論傳播為研究文本,闡述影響受災地區輿論生產的三大因素:信息獲取方式、信息傳播文本、受災心理。

關鍵詞:信息碎片化 民間輿論 影響因素 余姚水災

一、前言:

在互聯網時代,民眾接觸信息的渠道增多,傳統媒體的信息供應量明顯不足。傳統媒體在選擇信息時,經過自我認知選擇、新聞價值選擇等層層把關,導致信息的相對失真,即部分真實。而對於民眾來說,部分真實的信息不能滿足其信息需求欲望,因此從這一層面考慮,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反而加劇了信息碎片化。在傳統媒體對敏感問題、新聞價值判斷失誤、輿論導向受挫的傳播事件中,自媒體一擁而上,形成替代官方傳播的媒介渠道,“填補信息失調狀態下的認知間隙①”。

斯圖爾特·霍爾談到,“自從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文化轉向’以來,意義並不是被簡單地發現的,而是被生產---建構出來的。”不同類型的媒體有不同的傳播形式,包括傳播文本、信息解讀、意義生產等。把關弱化的自媒體對社會問題的重新建構形成了新的輿論場——民間網絡輿論。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廖玒先生在《大眾麥克風時代與媒體責任》演講中指出 :體制內輿論場即“官方輿論場”,包括國家的報紙、電視台和網站新聞,而民間輿論場則包括口頭輿論場和網絡自媒體等。

隨著自媒體傳播模式的成熟,民間輿論與官方輿論的不重合趨勢顯著。在某些問題上,民間輿論對“主導性霸權話語所形成的合法秩序發出質疑和挑戰,重新賦予環境系統另一種共享的話語秩序和解釋意義②”。尤其在今年10月初余姚水災輿論傳播中,大部分網民形成了一種對抗性的“反話語空間”(羅伯特·考克斯語)。

二、官民輿論與影響因素:

“2013年10月7日,強台風"菲特"於凌晨在浙閩交界登陸,給浙江溫州、寧波等多地帶來狂風暴雨。寧波余姚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當地過程雨量達499.9毫米,全城70%地區被淹。據統計,災情已致余姚直接經濟損失69.91億元,受災人口832870人。③”

面對出乎意料的台風次生災害,從新聞價值角度考慮,這應該是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首先強台風本身具有新聞價值,其次寧波、溫州等地屬於經濟發達地區,更易造成經濟損失,具有顯著性價值。而這次新聞報道,出現兩個極端現象。

一是,全國性媒體與地方性媒體的報道力度懸殊。

10月6日,台風開始登陸浙閩地區。面對災難傳播,文字信息的感官刺激遠不如圖像的沖擊力大,因此鳳凰網、東方網、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等各大媒體紛紛轉載了《台風“菲特”來襲 溫嶺沿海掀巨浪》的組圖,圖片中展現了浙江溫嶺石塘鎮巨浪,“四五米高的巨浪拍擊著海堤,掀起了二十多米高的浪花,瞬間吞噬了岸邊的三層樓房!(央視記者 何盈報道)”圖像的展示給受眾帶來了台風威力的直觀感受,這組圖片在短時間竄上新浪微博綜合搜索前十名。

但在接下來的幾日裡,大部分官方媒體對台風次生災害關注少,反而選擇了軟新聞的信息處理方式,報道了《浙江台州水庫泄洪沖出百斤大魚 村民集體圍捕》、《台風菲特過境 村民哄搶對蝦》、《浙江余姚食品短缺起沖突 物資遭哄搶》、《“被背進災民家”干部被免職》等。這些新聞成了部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重點,網絡上甚至出現相關討論群,討論魚精、鞋哥等話題,忽略了災難的本質,即災情與救災。全國性媒體報道力度弱,而浙江各地的媒體因時空、心理的接近性,著重報道了寧波余姚水災,尤其是“在以“@余姚發布”為主的各級政府微博形成微博矩陣,實現消息的高頻次快速發布,滿足了民眾信息的需求。④”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