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體發展困局與變革新路徑
不僅是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4G網、IPV6、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傳統電視媒體。當用戶隨著攜帶手機瀏覽百度APP新聞、點擊搜狐視頻、淘寶購物時,傳統電視的優勢在哪裡?盡管國內電視媒體在數字化轉型、網絡化發展等新領域已有新的嘗試與變革,也帶來一定的可喜成績,但縱觀其變革之路,其在內容和運營等方面依然存在困惑與瓶頸。
內容生產不精、業務競爭同質化嚴重是當前各電視媒體數字化、網絡化轉型的一個重要現象,很多電視台網站單一依靠母體,將大量的節目復制上網,缺乏創意、差異化競爭,其內容規劃、商業模式都互相借鑒,難以發揮網絡業務的外部效應,造成用戶數量的偏低和電視網站點擊率低下,這在央視、省級衛視的網站中都普遍存在。
其次是定位不明晰,未能充分發揮交互性,難以與商業視頻網站抗衡,這也是制約電視傳媒進行轉型與變革的關鍵因素。眾所周知,電視的生命是視頻,而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必須要體現出強大的交互性,更多考慮到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從數字頻道來看,其節目存儲不足、交互性差,更多是“自唱自說”,而電視網站的新聞、娛樂也遠落后於商業門戶網站,缺乏與受眾緊密互動,因而電視媒體的轉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那麼,如何積極、有效地進行轉型,更好地讓電視這一視聽媒介,以適應新媒介環境下的發展需求,更好地黏住老觀眾、吸引新用戶?
首先要以產業發展的視角推進其整體轉型,搶佔技術制高點。這就需要加快網絡雙向改造和無線寬帶的融合,推進數字化電視建設,覆蓋城市、農村的數字電視網絡,發展智能電視、高清電視等,提升電視播出質量和服務水平。對廣大依賴電視的受眾來說,這有益於增加受眾黏性,不至於流失更多的觀眾。同時,電視媒體積極與移動運營商、終端廠商合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佔入口,增加新的、多元化移動客戶端,將有影響力和高收視率的欄目以客戶端方式顯示在手機、IPAD等不同類型的移動終端上,讓這些用戶可以無時無刻與電視機一樣同步收看。
其次,在傳播策略與整體布局上,電視媒體應積極嘗試適合自身特點全媒體戰略,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多元化發展。數字技術的應用讓電視在節目制作、傳輸速度上大大提升,電視作為一種視聽媒體,放大了其在聲音、畫面元素上的藝術特色,主持人的出現、嘉賓的參與讓電視更具有親近性,但這顯然不夠。當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的介入讓電視的收視過程隨用戶“流動”時,傳統電視媒體必須要借助新技術進行“融合”嘗試,將同一內容制成不同的產品,以適合在電視機、手機等多種終端上播放,擴大用戶的收視群體。作為國內第一大電視媒體的央視也進行積極的變革探索,以尋求新的贏利增長點。央視依托中國網絡電視台(CNTV),又推出CNTV移動互聯網客戶端,並積極進行海外落地,CNTV還推出中國國新辦、直播中國等多個移動客戶端產品,這些新業務都可以通過iphone、ipad等移動智能終端實現全球訪問。[[4] 龐井君 主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 不僅是央視,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統電視必須都要借助新技術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傳播。
第三,為“受眾”服務,探索多元化節目形態,抵制泛娛樂化,打造精品欄目。一方面,傳統電視在內容方面依舊具有強大的優勢,如電視新聞節目、文娛節目等。如果電視傳播的內容一成不變,即使受眾能夠通過手機客戶端點擊看電視,最終也會被他們拋棄。這就要求電視要以“質”取勝,以專業化為目標,在節目內容細分化、精品化、節目編排動態化以及與受眾互動等方面多下功夫,打造精品新聞大餐和王牌欄目,發展多元化的服務,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避免同質化、低俗化的節目泛濫。另一方面,國內電視作為黨的耳目喉舌的特殊屬性,在傳播“全球化”態勢下要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堅持電視文化的本土化、民族化,反映出時代發展的鮮明特征,抵御全球化傳播帶來的風險和壓力,為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服務。
第四,積極打造全能數據庫,讓電視節目真正變成產品。電視媒體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充分發揮技術因素,以數據為主,進行跨文本、跨介質的各種形態的信息和內容聚合,打造電視數據庫,以創新贏利模式,更好地進行差異化競爭,應對市場化媒介的風險與挑戰。媒介數據庫是電視媒體“內容”的集中詮釋,在傳播技術發展的同時,視頻內容依舊是電視的生存法寶。互聯網時代下市場化媒介競爭激烈,傳統的電視受眾已成為媒介產業的“消費者”,而電視的數據庫產品能夠為這些“消費者”提供全面服務,如可以嘗試依托“雲存儲”將往期節目的海量數據進行保存,通過雲端服務,使得用戶收看到某一個欄目的所有期數。
結語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對電視領域新聞生產、制作觀念和管理都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在重新定義媒體概念的同時,對傳統電視媒體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成為改變電視傳播的新浪潮。移動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王的特點已經大於傳統內容為王的理念,傳統電視媒體需要改變傳統的電視運作思維,在內容生產和產業運營理念上進行創新,突破原有體制束縛,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拓寬原有的發展模式,考慮到用戶的體驗方式,才能更好地在傳媒市場競爭中站穩。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馬為公,羅青.新媒體傳播.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 張向宏 主編.互聯網新技術在媒體傳播中的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 田維鋼.新技術時代的電視新聞制作與播出.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版.
[4] 胡世良 等著.移動互聯網:贏在下一個十年的起點.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年版.
[5] 龐井君 主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6] 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 易紹華.電視的活路——數字化背景下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生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 邢建毅.中國廣電業整體轉型:理論、路徑與方法.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年版.
[9] 黃玉波,張金海.從部分剝離走向整體轉制——當前中國傳媒產業體制改革趨向初探.新聞大學,2006(3).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