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牆來啦》本土化所帶來的啟示
1、“拿來主義”也要創新
節目模式的創新其立足點在於不斷突破類型的框框,以節目風格樣式的個性、特色取勝,從而形成新的節目形態。[ 袁靖華:《電視節目模式創意》,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頁]在面對國外成功的節目模式的時候,不能一味的依賴“拿來主義”,“拿來”之后要進行創新。《人體俄羅斯方塊》作為一種成熟的節目模式,風格簡潔、明快、幽默,曾被38個國家和地區引進並陸續播出。央視成功引進,傾力打造本土化的《牆來啦》,並取得成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合理吸收借鑒《人體俄羅斯方塊》的基礎上,生產出具有中國電視節目創新模式的結果。
《牆來啦》雖然保有原來節目的部分游戲規則、牆體呼嘯而來時的音樂,卻在大的框架內對節目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本土化的加工處理,如個性化的牆體設計,具有中國顏色的演播廳,倡導強身健體的節目理念等,為節目找到了很好的本土化風格﹔在獎項設計上,給幸運觀眾提供T恤衫和手表等小禮物,給獲勝選手提供小獎杯,即激發了參與意識,又避免了西方國家的利益誘惑,表明這裡只是一個娛樂和展示夢想的舞台,而非金錢利益的名利場。精神上的褒獎大於物欲的刺激,節目也變得積極向上。
2、要符合本國文化土壤和受眾的審美需要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孕育一方文化”,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土壤,有適合自己的節目形態。在當前電視娛樂節目競爭激烈,綜藝娛樂節目充斥熒屏的全民娛樂時代,一方面,《牆來啦》沒有像《人體俄羅斯方塊》那樣,為娛樂而娛樂,為追求收視率而觸碰電視節目的底線,一味媚俗,而是倡導在全民運動的背景下“強身健體,快樂生活”、“為夢想而戰”的節目理念,這種理念是對生活的感恩,是在面對挫折時,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忍不拔﹔是越挫越勇的生活態度﹔是重頭再來的勇氣和毅力。同時,《牆來啦》依托央視,也必然決定了其大氣、有品位、時代感強、民族性強的風格,節目緊扣當下我國“中國夢”的主題,打上了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了我國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牆來啦》將目光緊緊鎖定“輕”,即照顧了我國青年受眾群體多,渴望娛樂的特點,又兼顧了我國中年群體工作、生活壓力大需要放鬆的需要,它喝彩年輕、享受輕鬆,不管你是誰,都能跟隨節目,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度過輕鬆的周末時光,符合了受眾的審美需要。
三、結語
1990年《正大綜藝》首次與觀眾見面,20年的歷程成就了它自身最獨特的風格,也成就了央視播出史上最常青的綜藝節目,2010年《正大綜藝》進行改版,重歸中央一套,《牆來啦》的播出標志著《正大綜藝》新的節目形態的誕生。節目的成功不僅在於它成功地借鑒了《人體俄羅斯方塊》的機制和模式,體現了與國際接軌的意識,更重要的是《牆來啦》合理地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包括對節目模式的選擇與構造、主流價值觀的把握和主流文化思想的傳達,這也啟示我國的娛樂節目在發展的道路上,不僅要有准確的定位和充實的內容,還要善於把握它的文化內涵。
另一方面,雖然將國外節目模式引入我國,對推動我國電視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現階段,屏幕上刮起的引進“克隆風”,表明我國本土娛樂節目原創力的匾乏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我們向文化強國邁進的道路上,最重要的還是要具備節目模式創意生產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對國外節目模仿和借鑒只是一段必要的學習過程,並不能當做終極目標,隻有將世界性的表達方式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內容有機結合,提升自身的原創能力,才能制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真正優秀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郭艷民、劉培:《淺議電視綜藝節目的模式引進與本土化改造》,《中國電視》,2012年第9期,第47頁]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注釋和參考文獻:
1.榕樹下: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323079.html
2.秦俐俐、李佩雯、蔡鴻濱:《口語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頁
3.袁靖華:《電視節目模式創意》,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頁
4.郭艷民、劉培:《淺議電視綜藝節目的模式引進與本土化改造》,《中國電視》,2012年第9期,第4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