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牆來了》本土化創新的文化元素解析

李冰潔

2013年11月22日14:3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正大綜藝《牆來啦》作為一種新的節目形態,是在借鑒吸收日本綜藝節目《人體俄羅斯方塊》的基礎上,結合本土實際,充分立足本國文化,使之符合本國文化土壤和受眾的審美需要的結果。本文擬對《牆來啦》節目成功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但是在節目發展的過程中,借鑒並不是權益之計,隻有提升節目自身的原創能力,才能制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真正優秀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

關鍵字:牆來啦 節目形態 文化 本土化

正大綜藝《牆來啦》借鑒於日本綜藝節目《人體俄羅斯方塊》,是中央電視台一套頻道從2010年9月18日起推出的一檔大型游戲類娛樂節目。該節目以牆為媒介,每期選出兩組選手,每組三人,組成紅藍兩隊,當牆呼嘯而來的時候,隊員們把自己的身體擺成與“牆上的洞”相匹配的各種形狀,以是否完美通過牆體為過關的標准。節目融娛樂性和休閑性於一體,在推出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就佔領了全國綜藝節目平均收視率前三名,並在2010年10月24日那期超過《快樂大本營》。[ 榕樹下: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323079.html]本文認為,該節目的成功,是在借鑒吸收《人體俄羅斯方塊》的基礎上,結合本土實際,充分立足中國本土文化,研究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接受心理,並進行再創造的結果。

一、《牆來了》節目形態本土化的文化元素分析

每一個成功的電視節目都有一個固定的形態,即節目形態。節目形態是指根據節目模式制作手冊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出來並在該地區播出、消費的內容具體、形態穩定的電視節目。文化是一個群體所共享、共同遵守的一套價值觀、態度、信念,這套系統性的概念和想法指引著該群體中所有人的溝通和互動行為。[ 秦俐俐、李佩雯、蔡鴻濱:《口語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頁]由於意識形態、社會心理、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差異,跨文化傳播一定要契合本民族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才能被本民族的文化語境所接受,生根發芽。《牆來啦》之所以能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受到觀眾們的歡迎,在於其對《人體俄羅斯方塊》這一成熟的節目模式進行重新包裝后散發出的本土色彩,為了讓《牆來啦》更具中國特色,節目的制作團隊與來自英國的制作團隊聯手,在原有的節目模式上對具體細節進行本土化加工制作,對節目制作的每一個細節都提出了嚴格要求,傾力打造一檔國際化的強檔綜藝節目,有了屬於自己的節目形態。

1、欄目設置的本土化

《牆來啦》作為一檔大型游戲類娛樂節目,在欄目設置上並沒有流於西方游戲類娛樂節目的媚俗化、娛樂化和游戲化,而是找到了一種本土化的方法,賦予節目鮮明的特征,使其更加符合國人的審美需求和收拾期待,從而能夠在眾多節目中一枝獨秀。

(1) 播出時間:晚上6點,全家歡聚一堂

“周日一頻道,一看你就笑,不看不知道,牆洞真奇妙”。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大,人們不再需要從文化中獲得實用信息,而是需要一個適當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壓力,找到一個共鳴與交流的空間,獲得一種心理上“替代性”的滿足。《牆來了》欄目播出時間定於每周日18:00,繁忙了一周,在周日晚上一家人圍在電視機前看節目,歡聚一堂,為人們找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宣泄渠道,也為家庭提供了一種娛樂方式,符合受眾的收視習慣,很好的體現了中國以家庭為本位的思想。

(2) 形象標記和片頭:全民運動時代的運動精神

《牆來啦》的形象標記是一個穿著泳裝的小人穿過牆洞,仔細一看,這個牆體上寫著“牆來了”三個字,而牆洞恰恰是“牆來了”的“牆”字,紅色的牆洞,搭配帶有藍色帽子和藍色護膝的小人,視覺沖擊力強,又有時代感和強烈的運動感,突出了欄目的主題。片頭設計採取動畫的形式:牆通過正在忙碌的人們,人們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巧妙通過牆洞。通過對欄目內容的一個簡單的演繹,將欄目的概念化元素進行提煉以及加工,帶給了觀眾一個積極向上又富有情趣的第一面孔,激發了觀眾的收視欲望和情緒,表現了節目的主題。這樣的設計,用娛樂運動彰顯了在全民運動的時代裡的運動精神,富有趣味性。

(3) 板塊設置:循序漸進,中國傳統思維的再現

《牆來啦》對《人體俄羅斯方塊》的板塊設置進行了修改,把游戲改為8關,分別為:單人牆、雙人牆、三人牆、真假牆、接力牆、指示牆、幸運牆、終極牆。一方面,由單人牆到雙人牆,再到三人牆等等,游戲從簡單漸漸到復雜,循序漸進,敘事節奏段落感鮮明。另一方面,在真假牆中,還加入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謎語競猜,如在2013年2月3日播出的一期中,有這麼一個謎語,“月亮和星星哪個更沉默?”謎底來自中國家喻戶曉的兒歌《魯冰花》中的歌詞:“天上的星星不說話”。這樣的改版,不僅吸引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受到觀眾的歡迎,而且建立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的敘事,重視節目的情節性、漸進性和趣味性,挖掘出了節目中有現實意義的元素並表現出來。

(4) 主持人:央視文化的風採展現

主持人在欄目敘事中起著連接整個節目的作用,是整個節目的組織者,優秀的節目主持人能給欄目增色不少,甚至會成為節目的招牌,給節目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央視擁有全國頂尖的主持隊伍,《牆來啦》集合了央視優秀的主持陣容:朱迅和史強。美女裁判朱迅主持《正大綜藝》已經多年,也主持過春晚,有著很強的實力和知名度,幽默主持強子是深圳衛視《飯沒了秀》的當家花旦,主持風格幽默風趣,這兩位主持人強強聯手,默契搭配,節目有娛樂性卻不失嚴肅,展現了央視端庄大氣的風格,錦上添花。《人體俄羅斯方塊》的主持人則為搞笑藝人,單方面突出了節目的娛樂性質。在穿衣搭配方面,《人體俄羅斯方塊》的女主持風格休閑,男主持穿黑色的西裝則有些庄重,相比之下,朱迅和強子的穿衣風格得體大方,節目在娛樂中透露著一些凝重,很好的契合了央視的文化風格。

2、節目呈現方式的本土化

(1) 色彩:中國藍和中國紅

色彩肩負著渲染氣氛、深化主題、表達情感的重任,《牆來啦》色彩的設計紅藍搭配,簡潔明快,不僅突出了中國傳統的審美取向,也使節目充滿了運動及娛樂激情。

“藍無界,境自遠”。“中國藍”所代表的藍色,就是被許多外國人喜愛的中國明代清花瓷器上的那種藍,它散發著濃郁的藝術和人文氣息,象征著中國文化的本色。“中國紅”是一種陶瓷制品。也是中國的顏色和中國的象征。由於紅色在高溫條件下很容易分解,極不容易上色,千百年來紅色的陶瓷燒制難度非常高,因其稀有而彌補珍貴,也被中國人所珍視。從古至今,中國人的生活中充滿紅色的裝飾主題,紅色的宮牆,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婚禮,紅色的春聯……紅色,構成了人們認同中國的顏色,成了中國民俗與文化的象征。《牆來啦》在開場及現場色塊、燈光等主色調的設置上都選用很具中國特色的中國紅和中國藍﹔參加節目的兩隊隊員,也為紅藍兩隊,演播室的設置同樣以紅藍為主色調,再加上中央藍色的水池,整個現場充滿動感。這就為整個節目定上了一個中國的顏色,注入了鮮明的中國活力,這也體現了節目本土化的思想以及大眾傳播的文化屬性。

(2) 嘉賓:各路名人大顯身手

《牆來啦》每期都會請不同的嘉賓,組成紅藍兩隊進行博弈,這些嘉賓大多有一定的知名度,有歌手、演員、主持人、奧運冠軍等,不管這些明星是什麼行業,隻要面對一個個充滿創意的牆洞時,都隻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盡最大努力地鑽過去,否則隻能落水了。通過節目觀眾看到了這些明星活潑、親切的另一面,和這些明星們一起歡樂,體會他們穿牆的成功和落水的失落。

2011年7月31日至8月4日期間,為了迎接全民健身日,《牆來啦》推出“與奧運冠軍一起穿越”特別節目,特邀十幾位奧運冠軍參與穿牆游戲,這些奧運冠軍都是運動場上的佼佼者,面對呼嘯而來的牆的時候是否能完美通關,觀眾們很是期待。2012年好聲音紅遍大江南北,12月23日《牆來啦》邀請來自“中國好聲音”的藍隊和來自“舞動好聲音”的紅隊參加節目,兩隊分別在大鵬和伊一的帶領下,在場上各秀其能,大顯身手,觀眾領略到了他們美妙的聲音和曼妙的形體,好聲音和好形體一個都沒有少。這些嘉賓可以是來自當紅節目的名人,也可以是老面孔,他們構成了《牆來啦》又一個文化元素,給大家帶來了精彩和懸念。

(3) 節目理念:強身健體,為夢而戰

“強身健體,快樂生活”,是《牆來啦》的口號和精髓所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取得圓滿成功,體育健身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在2009年正式將每年的8月8日設為“全民健身日”,將健康向上的大眾體育精神傳達給每一位公民。《牆來啦》一直致力於這樣的理念,力求在全民運動時代用娛樂打造健身精神。

從2012年8月26日起,《牆來啦》在鳥巢連續錄制5場“奧運城市行”主題特別節目,所選五座主題城市分別為北京、南京、鄭州、蘭州和青島。每一站都會邀約城市名人和文體明星一起參與“鑽牆”競技,最大程度的展現城市風味。節目傳遞了城市文化,也傳遞了健身的理念和奧運精神。

節目全新打造的主題曲《為自己加油》,“為夢想舉起勇敢的雙手”,“再多的失敗也無所謂”,歌詞振奮人心,鼓勵大家為夢想而戰,引領了主流價值觀,在這個追求夢想的時代,給大家的心靈吹來一股涼爽的風。

(4 )節目互動:全民參與

“互動”一詞是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的發展開始熱起來的。對電視節目的互動來說,它最大的特點是互動的結果能夠影響到電視屏幕上發生的事件。互動與參與,是一檔節目必不可少的要素,《牆來啦》在第七關的幸運牆中,與在場觀眾互動,不僅增加了節目的現場性,也能把觀眾融合到節目中來。更重要的是,節目在后期編排中有對牆洞的征集活動,依靠廣大觀眾的力量,打造更為刺激有趣的牆洞,調動觀眾情緒,提高節目影響力。2012年12月份節目進行改版后,在保持原有的經典穿牆元素之外,還增加了許多互動環節,比如“選邊站隊”、“接力打水”的游戲。這樣的互動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性,也是節目一直廣受歡迎的法寶。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