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新加坡12月13日專電 專訪:“我以謙卑的心態拍電影”——訪新加坡新生代導演陳哲藝
新華社記者胡雋欣
第七屆亞太電影獎12日晚在澳大利亞頒發各大獎項,新加坡新生代導演陳哲藝憑借自己的第一部華語長片《爸媽不在家》拿下最佳導演獎。這位炙手可熱的導演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拍電影時要把自己放在卑微的狀態,保持一顆謙卑的心才能拍出好電影。
坦誠、謙遜、執著於電影,是這位外表俊朗、溫文儒雅的29歲年輕導演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憑借《爸媽不在家》,他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隨后又憑借該片成為第50屆金馬獎的最大黑馬,一舉將最佳劇情片獎、最佳新導演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收入囊中,影片配角楊雁雁也因此收獲最佳女配角獎。
陳哲藝毫不諱言自己從影十年來,在財務方面特別不容易,但是他卻喜歡這種窮苦的狀態。他說:“要拍好電影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狀態下,你要有謙卑的心,看到的東西就會比較多,反而當你擁有太多的時候,可能很多東西都看不到了。”
《爸媽不在家》講述的是深陷金融風暴的一家三口和菲佣之間的溫情故事。陳哲藝說整部片子的靈感都來自於他童年的回憶。
“《爸媽不在家》的故事背景設在上世紀90年代是個很自然的決定,因為那是我的童年時代,是我了解的年代,”陳哲藝說。作為第一部長片,他想把片子拍得個人化一點,而且要選擇自己熟悉的題材。
《爸媽不在家》的拍攝方式委婉含蓄。陳哲藝說:“我認為觀眾是很有智慧的,懂得怎樣摸清人物的背景、底細,以及蘊含的情感。我對隱藏在背后深層次的張力比較感興趣。”
為了心中的電影夢想,陳哲藝17歲便考入新加坡的電影學校。2007年,他的短片《阿嬤》在第60屆戛納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中獲得最佳短片特別表揚獎。他的另一部短片《霧》曾參與角逐柏林電影節短片單元金熊獎。
陳哲藝表示,以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李安等導演為代表的台灣地區電影是他對電影藝術的啟蒙,他也喜歡中國大陸第五代導演的影片,張藝謀早期影片《秋菊打官司》《菊豆》《紅高粱》等都是他拍片的養分。
陳哲藝感嘆長片電影難拍,就好像是在跑馬拉鬆,考體力也考毅力,在未來的日子裡,他還需要不斷努力奮斗和學習。
《爸媽不在家》在金馬獎上斬獲4項大獎,陳哲藝和他的團隊一夜之間仿佛成為新加坡電影界的“國民英雄”。電影票房在幾周內突破了100萬新元(約合486萬元人民幣)。很多評論人士說《爸媽不在家》將成為新加坡電影的轉折點,甚至引起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關注。
面對盛譽,陳哲藝坦言這部影片“走得太快”,自己有點兒“跟不上”,但現在“可以很客觀地去看這部電影”了。他表示,接下來的作品會受到各界更大的期待,他也會感到更大的壓力。他認為好電影需要慢慢醞釀,需要找到新的靈感,需要有拍片的欲望,可能下一部電影要再等上兩三年的時間。
陳哲藝調侃說,自己天生就是很固執的白羊座,但是他也認為正是性格裡的固執讓他堅持在電影之路上走過十年。“我的生活很簡單,我喜歡坐在咖啡館裡觀察人、觀察社會,然后寫劇本。我還愛去電影院、也愛在家看電影,我就是一個電影痴。我的生命就是電影,電影就是我的生命。”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