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全媒體時代公共危機中政府語態的探析【3】

袁媛

2013年12月16日13:1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全媒體時代公共危機中政府語態傳播力的建設

有效把握全媒體的傳播特征和傳播規律,全面了解全媒體環境中公共危機的傳播特點,有針對性的提高政府語態的傳播力,是提升政府執政能力的題中之義。

1、完善政府傳播機構在全媒體中的搭建

首先,逐步建立全媒體化的政府宣傳部門。第一,轉變思想觀念,要求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不但要有牢固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要有敏銳的信息洞察能力、穩健的危機處理能力。第二,明確角色定位,以使自身成為政府語態輸出時的信息顧問、形象顧問、公關顧問為工作目標。第三,細化責任分工,根據全媒體的特征設立相應崗位,指定專人負責,並建立權責分明的評估體系。其次,深入開展政府網絡傳播機構的建設。溫家寶總理曾經多次公開鼓勵政府部門多使用各種媒體去和民眾溝通互動,特別是網絡媒體。深入開展政府網絡傳播機構的建設對於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預防各類公共危機發生、正確引導輿論方向、從源頭上防治腐敗都具有重要意義。具體操作可以按照以下三個方面實現。第一,整合政府部門網絡資源,構建功能更為完善的政府門戶網站。第二,嘗試在一些點擊率較高的主流網站中設置政府網站的鏈接,為自己聚集關注。第三,擴展政府部門工作范圍,推進網絡政務的公開。

2、承諾有效信源在全媒體中的供給傳播

首先,核心內容的保障提供。當突發性公共危機發生時,政府部門要確保事件核心信息的及時公布,不能避重就輕的通報那些看似有關卻又不痛不痒的“偽信息”。如果政府部門長期在信息通報上打擦邊球,就會降低受眾對於政府的熱情與信任。其次,懲處信息的及時提供。處於轉型期的我國社會突顯著各種不可回避的矛盾,公共危機的頻發促長著民眾的焦慮與不安。特別是一些由於個人行為引發的危機事件或是由於個人處理不當而加重的公共危機更易激化民眾對於政府的抵抗情緒。當公共危機發生后,政府一定要及時動態的向公眾公開整個事件的處理情況以及相應責任人的懲處結果,以泄民憤安撫受眾的情緒。最后,敏感信息的把握提供。公共危機的發生有時會和政府部門失職失當、決策失誤、貪污腐敗等結果相關聯。面對這種情況時,政府不應採取隱瞞或是回避的方式避重就輕,與其最后被揭穿不如在權衡好各種關系后真誠坦蕩的將實情公布於眾,爭取獲得公眾的諒解。另外,敏感類信息的刻意回避還會給那些心存僥幸心理的公務人員增加底氣,使他們更加肆意妄為地逾越底線,攪擾社會秩序。

3、建設政府語態在全媒體中的輿論引導

首先,建立輿情的監測機構。監測機構需要關注各主要媒體網站的要聞,對於影響力較大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輿論引導也要給予警惕,此外還要組織相關人力系統收集各主要BBS論壇、微博、博客、社交平台中的互動信息以供輿情分析評估時的使用。其次,增強政府的議程設置。政府在議題設置之初需要全面考慮到媒體和受眾的訴求,根據他們的議題優化自身的議題,議題的設置既要符合媒體的傳播規律也要符合受眾的興趣需要。再次,善於發掘意見領袖。政府可以在全媒體的傳播環境中培養、塑造或引導意見領袖,代表政府發出聲音引導輿論。當公共危機發生時意見領袖即可通過全媒體傳遞政府的聲音,強化主流言論。最后,真誠善待傳播媒體。李長春同志曾在全國政府的公開會議中提出過“善待、善管、善用”媒體的“三善”原則。日常工作中政府應該注重和媒體之間培養良好的關系,比如,定期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通報政府工作信息,舉行聚會邀請媒體工作人員參與,與主要媒體聯誼等等。

4、加強政府新聞發言人在全媒體中的適應力

首先,注重發言策略的選取。一方面,組織記者提問前要根據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來安排回答的策略。例如,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在發布現場有條件進行同步直播,而報紙、雜志的出版須要經過排版、印刷、發行的過程時效性相對較差,那麼在答記者問的先后上要有所區分。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媒體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組織不同的記者進行提問,按照從中央到地方、從影響力大到影響力小的順序安排媒體。除此之外,新聞發布會結束后發言人還要注意監測社會輿論,選取民眾質疑較多的問題,重新組織媒體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解答。其次,掌握態勢語的使用。人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由語言所傳遞出的信息僅僅佔35%,65%的非語言信息傳遞是通過態勢語表達的。發言人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可以選取適當的手勢來配合口語的表達但不易太多。眼神中附帶的信息往往可以傳遞出更為豐富的內容使受者感受到誠懇與被尊重。在體態語的使用上要正式、大氣、彬彬有禮、穩重親切但不能刻板僵硬。服飾語的使用需因場和而定,接受帶有視頻的記者採訪要比接受文字的記者採訪更注意穿著和搭配,正式的穿著會給受眾留下認真謹慎的印象。 最后,關於網絡發言人的規范。網絡新聞發言人是政府語態在全媒體環境下輸出的又一重要渠道,但是作為剛剛出現不久的新鮮事物,網絡新聞發言人的運用尚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趙振宇教授指出,“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需要正確對待,分析和引導輿論,及對網民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意見予以答復,做到與網民‘有來有往。’同時,還應建立強大和高效的信息收集和發布團隊,改進原有政府信息的收集和發布機制,增強政府部門對網絡環境的感應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防止傳統信息制度下一級一級匯報所導致的信息溝通延誤。”

結 語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著全球化的洗禮,傳媒技術的推陳出新使得媒介環境日新月異,信息的透明度不斷得到增強,促使各國政府都在因“媒”制宜的調整自己的語態策略,制定全新的語態規則,搭建政府、媒體、受眾之間更加穩定的互動關系。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語態也在媒介技術與公共危機的夾縫中不斷修正完善,積極探尋著新的模式。(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羅鑫. 什麼是全媒體?[J]. 中國記者,2010,(3).

[2].北京市語言學會. 語言學的理論與應用[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孫玉勝. 十年[M]. 北京:三聯書店,2003.

[4]. [美]勞倫斯•巴頓. 組織危機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李長春. 堅持及時准確公開透明方針加強輿論引導[N]. 人民日報,2008-11-10

[6].梅瀟,王麗. 網絡公眾自我議程設置[J]. 新聞愛好者,2007,(2).

[7].W. Timothy Coombs. 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aging and Responding[M]. London:SAGE Publication. INC,1999.

[8]].新華網. “網絡發言人”從新名詞到常態化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趨向成熟[EB/OL].http://news.dayoo.com/china/57400/200912/23/57400_100646643_3.htm,2009-12-23.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