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6期

WIFI時代的傳統廣播【3】

方國康

2013年12月16日14:13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三、拐點:廣播未來的立足點

廣播電台的新拐點已經來臨,如何平穩度過拐點,實現“零損耗”的平台轉換,並推動傳統廣播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是廣播從業人員的一大課題。

在技術不斷創新的今天,有分量的音頻內容產品仍是廣播電台最具殺傷力的王牌。制作適應高速網絡傳播的內容產品,發展具有網絡特質的音頻傳播模式,打造迎合網絡時代受眾的主持人、編輯,將廣播節目特點與時代融合,把優質內容轉換到新的媒介平台,生產隻為移動新媒體介質服務的窄播節目。

1.個性化

在信息爆炸時代,碎片化信息的整理與推送更能得到受眾的青睞,也是互聯網時代媒體發展的共通趨勢。互聯網為廣播資源的無限擴大創造了條件。隨著網絡速度提升、傳播途徑優化,更專業、更細分、更集成的電台將形成。廣播將完成從綜合化,到窄播化,再到個性化的進化過程(部分新聞台除外)。相比較特色平平的大交通、大新聞、大音樂頻率,個性化電台更具市場價值,這與“我是歌手”(專注在歌手)、“好聲音”(專注在聲音)、“Instagram”(專注在照片)等節目和應用躥紅的內涵相似,想在網絡時代眾多娛樂、資訊中脫穎而出,必須有專注、專一、專門的投入,在擅長的行業挖掘得比別人深,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戶關注度。

WIFI時代對好內容的要求更具體化、碎片化、細節化,對廣播從業人員的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適合移動新媒體業態的主持人、編輯成為重要任務。

2.社會化

傳統廣電媒體一直佔據著內容和渠道的優勢。新媒體時代,因為收聽介質的變化,開路廣播不是收聽唯一選擇時,傳統廣電媒體正一天天失去渠道的優勢。在最后的陣地內容生產上,電視媒體的內容生產仍有門檻,而傳統廣播的內容生產將是無門檻產業。在政策層面許可的情況下,人人都是媒體,任何人可輕易介入。今年9月11日蘋果公司宣布推出的音樂電台服務iTunes Radio是iOS7升級中的一部分,用戶可以創造自己的電台。“蜻蜓.FM”每天也大量生產自制節目。

在此情況下,未來的廣播電台需順應自媒體時代的特點,善用受眾使用移動終端的能力與熱情,結合電台優勢建立有效、便捷的新聞線索提供、投訴、評論、參與通道。具體而言,廣播新聞類節目應構筑網絡觸角,充分把握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終端都可以獲得任何公開或半公開的情報的自媒體特性,將專業、敏銳的廣播新聞嗅覺投放在受眾身上,廣泛吸收來自社會的情報,變客為主,將受眾融入節目制作中去。吸收社會上優秀的語言類人才,將廣播節目制作的觸角伸向民間,允許一部分優秀的、具備專業能力的媒體人或專業人士進行電台節目的制作。廣播節目制作可以借鑒、吸收“糖蒜廣播”、“壞蛋調頻”等播客的制作經驗與理念,與其中優秀的節目合作,充分發揮民間達人的智慧,將節目制作得更生動、更接地氣。江蘇廣播網(VOJS.CN)以及手機客戶端(長江之聲),已嘗試由廣播人和熱心廣播的社會賢達人員構成制作團隊,生產專為新媒體服務的節目,探索更多適合移動、雙向、窄播的節目。

3.專業化

傳統媒體融入新媒體首先遇到的是技術難題。互聯網媒體首先是互聯網,其次才是媒體。傳統媒體的技術部門幾十年來一直以安全播出為宗旨,不具備新媒體開發能力,而新媒體的起步恰恰是從新技術運用開始。傳統媒體此時面臨客戶端的選擇困境。若借助大型門戶網站的平台(微博、微信)進行二次開發,優點是推廣速度快、風險小,但將失去后台大數據,永遠受制於人。外包開發投資大、風險性高、推廣速度慢,且后期跟進也是受制於人,因為新媒體的更新是以周為單位的。在此情況下,培養自己的新技術開發團隊和項目經理勢在必行。自主研發、控制源代碼、不斷升級、掌握大數據是傳統媒體的當務之急。互聯網時代是永遠的“進行時”,充滿挑戰和機遇,也充滿著希望和風險。今天媒體的競爭,已不是簡單的客戶端的競爭,而是生態圈和生態鏈的競爭,是整個網絡時代生態環境、數據、流量的競爭,是技術的競爭。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廣播新媒體部)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