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者,正也。持心端正,持針端正。針之刺入也,唯心意相隨,心正則不傷正氣。針僅為一媒介也,引導氣血或聚或行,總由正道。
記得在海南玉蟾宮第二屆醫道會上,劉德會醫生有過一段發言,說《黃帝內經》裡面有提到什麼人適合學針灸。這很重要!我趕緊把《黃帝內經》翻啊翻,終於在《靈樞·官能第七十三》篇找到適合學針的人應該是 “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中醫的,而且中醫還分成很多類型,有人適合開方子、有人適合做針灸、有人適合做導引、有人適合做按摩的人。要做一名合格的針灸大夫,《靈樞·官能》篇裡說了,這人說話要從容、心要沉靜。這是先決條件。
說話慢一點從容淡定一點,我照了照鏡子,然后對自己說:這個可以有。心要沉靜,這點我想也是有信心的。行走江湖二十年,我經歷了很多事,天上熱氣球、滑翔翼飛機兩次失事落地,帆船航海遇大風浪最后直升飛機油輪救援......生生死死好幾回。能在很多極限環境生存、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手上一直有相機心裡有使命。我相信,有一天我手上有針之后,一樣是目光如鐵,絕不退縮。
“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哎呀,手巧是我的一大優點,咱二十多年來訓練的就是一雙能抓住剎那瞬間的手,一雙能夠分辨光影細致變化的犀利眼睛,我無時不在捕捉人們眼神最閃亮的最動情最真實的那一刻,然后本能地掏出相機用我最愛的食指輕叩快門。
“理血氣而調身上逆順,察陰陽而兼及諸方”,這個我的理解:隻有真正地理解了針灸,做懂了針灸,才能真正踏入中醫之門。 那很好啊,更說明我開始學針的決定是正確的。
我跑到新近組織的一個針灸醫生“古九針學習班”微信群,想聽聽老師們對一個四十高齡老男人學針的建議。當然,我知道這話問出去這文章寫出去,自己也就沒有退路啦,不成功,丟死人。但是“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決定做一件事,為什麼要留后路呢?
醫生朋友們聽說我准備歸順,都非常開心。
自學成才的於夏兄建議我:“從董氏奇穴入手吧,小針開始好上手,方便法門。”
骨傷科醫生羅炳翔兄建議:“先學扎針治痛吧,相對簡單。扎了看到療效,動力增加,否則沒了動力!”
對易理八卦研究深入的范英志兄則建議我:“入手建議從形、氣、神,三層。內臟腑外五應(筋脈肉皮骨及365絡),以全息九宮對應法統之。心裡先有個大框架,身逐漸合於天地。”
李辛兄慢條斯理地說:“作?一個醫者,本身一定具備洞察秋毫,細省力微,取舍之決。學習針灸,可以先修身內觀,這才是大學一年級的基本功。解剖要學,但不是中醫基本功。古人最早的針字是一人拿著刺茅,故針者是人以茅刺之也。”
中醫的多面手林杰兄更是諄諄教導:“醫者施針,替天行道,當先無逆於天光,月神,潮汐﹔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拘泥於一方一法,修正每個人的思維及時空關系,使每個迷途的小孩都找到回家的路。使每個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天地之間萬物循行有序,有度,則光明萬丈。針者,針對也,透達也,通透也。方向明確,手段雷厲風行,干淨利落。金者,義也,不顧個人安危,全身心赴救眾生疾苦。針雖性剛,而醫者心意繞指柔,譬如父母教育小孩,行為雖有責罵,甚至責打,然愛心昭然若揭。”
可能怕我悟性不夠,林杰兄繼續指引:“針者,正也。持心端正,持針端正。針之刺入也,唯心意相隨,心正則不傷正氣。針僅為一媒介也,引導氣血或聚或行,總由正道。”
冰台醫生回復說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從事針術的,在《靈樞.官能篇》裡還說了:“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他選擇學生很在意看悟性,能舉一反三的才是好苗子。認識冰台有些日子了,我知道當年他是因為媽媽腰椎間盤突出多方求治不成,最后自己憤而學醫。十年皓首窮經,冰台最終靠著自己的努力硬生生拱出一條路,尤其在古九針的研究和探索上很有心得。“舉一反三,不崇拜權威迷信大師,”冰台說這樣的人才有機會成為好針客。“當然好的心態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都不能放鬆,你如何能讓患者放鬆?此外,一個好的針灸師如果應變不能超強,是無法長期混跡江湖的……”
“那什麼人不適合呢?”
“在古人看來,尖嘴猴腮說話惡毒的人,不適合學針。他們適合用嘴去吸膿瘡,拔毒,因為這種人毒啊,可以以毒攻毒。”阿彌陀佛,光頭冰台確實思路就是與眾不同。“麻爺(大家對油麻菜的愛稱)學針絕對是一把好手,稍微下點功夫就不會比很多大師差。”
我最喜歡人家夸我了,趕緊喜滋滋問:“冰台兄十年磨七針,那我?”
“如果舍簡就繁,你可能要花三十年才能出成就,”光頭大俠立新兄笑道:“走大道至簡的路,可能五年就可以傲視群雄!關鍵是你已經具有層次了,對生活的領悟能力真的沒幾個人能與你相比,這就可以大大縮短成功的距離。”
哦,真的嗎?我的眼睛都亮起來了,看來我之前二十年的千山萬水沒有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