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光明日報:“斷頭新聞”考量政府信息公開程度

2013年12月27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斷頭新聞”考量政府信息公開程度

  在年終歲末的各種盤點中,媒體關於“斷頭新聞”的盤點格外顯眼。近日,有媒體對2013年的部分熱點事件進行回顧,一些熱點新聞在記者持續追問下,獲得了初步進展。但更多的熱點新聞由於各種原因,在官方承諾徹查之后,進展仍不明朗。

  “斷頭新聞”為何越來越多,這固然和網絡時代受眾求新求快、加速更新的熱點新聞促使公眾“健忘”有關,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因為相關部門的拖延推責。

  無論是“大師”王林非法行醫案,還是廣東“鎘大米”事件,或是河南連霍大橋垮塌致10人死亡的悲劇,這些“斷頭新聞”目前到底是如何“結尾”的,媒體在梳理時發現,“領導很重視但一直沒說法”“調查報告已經提交有關部門”等回應已經成為一種固定格式。每一起熱點事件的調查當然需要時間,可時間到底不是“無底洞”。以廣東“鎘大米”事件為例,時隔7個多月,仍然沒有最新的調查結果,如何讓公眾相信“調查正在進行中”的誠意?

  時下,很多人都在看一本《是,大臣》的小說。2012年三聯書店出版的這部小說,根據英國BBC同名劇集改編,該劇在20世紀80年代上映后,廣受好評。該小說中有一個細節耐人品味:面對來信時,如果政府文官回應“此事正在考慮中”,那麼就說明來信(文件)已經弄丟了﹔如果回應“此事正在積極考慮中”,那麼就說明來信(文件)不知弄丟與否,正在尋找中。這個情節也是今天我們的一面鏡子:政府官員習慣以“外交辭令”回應公眾關切,公眾也隻能通過細細琢磨政府官員的措辭變化,以此猜想事情的進展程度。

  真相遲遲難以浮出水面,往往不是因為“技術性”問題導致事件難以調查,而是因為缺乏問責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有關部門能推則推,能拖則拖。公眾和輿論對於熱點事件刨根問底的追問,當然不只是為了扒出真相滿足好奇心。真相背后往往可以呈現更多的社會問題,揭出真相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最終還是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

  明白了公眾對政府回應社會熱點的最終訴求,政府部門就更應該尊重民意,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在這方面,早有專家指出,消除“斷頭新聞”,關鍵在建立“問政”機制,形成“問、辦、評、改”的處理流程。公眾和媒體負責“發問”,相關部門必須高效“辦理”,然后再交給公眾“評判”辦理結果,最終一起“改正”社會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據媒體報道,12月以來政府部門加大信息公開新舉措不斷:如遼寧省建立“網絡回應人”制度,專人及時回應公眾提問﹔農業部建立健全涉農輿情回應機制……這些新動作讓公眾對新聞不再“斷篇”有了更多期待。從這個角度看,考量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度夠不夠,不妨以“‘斷頭新聞’還多不多”作為標准之一。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