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父母愛情》:回歸倫理的家庭劇

2014年02月24日09:57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父母愛情》:回歸倫理的家庭劇

  央視一套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父母愛情》很容易讓人們想起父輩一代的愛情與婚姻。郭濤演的是出身鄉村的海軍軍官,梅婷扮演一個長在城市的資本家小姐,這兩個出身與身份迥異的年輕人從相遇走到相愛相守,本身就隱含了足夠的戲劇沖突。故事起始於上世紀50年代,展現了一個普通家庭半個世紀的成長與變化。因有厚重的生活底蘊,表現手法細膩,容易引起共鳴,讓觀眾從那些細節去回味一個過往的年代和自己的生活。

  與以往一些充斥了利益爭斗或愛情背叛的家庭劇不同,從《父母愛情》中觀眾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對愛情、親情和良知的責任。在溫情的氛圍中,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雖瑣碎卻充滿親和力,展現了夫妻和睦、長幼有序、真誠寬容等傳統情懷,即使有一些沖突,最終也是以親情、愛情或友情的勝出告終,處處洋溢著古老東方的家庭倫理觀念。讓人感受到,即便歲月崢嶸,老一輩人身上的這種情懷卻沒改變,對愛情和家庭的價值堅守也從未變過。

  與過去一些年代劇不同,《父母愛情》更多地是從生活與人性的視角,對我們經歷過的年代進行一種反思與審美式的觀照。劇中有對右派知識分子、紅衛兵的描寫,但表現那個時代的荒唐並不是導演的最終目的。導演是想把展現一種充盈飽滿的情懷作為自己的創作追求,這已經超越了歷史帶來的各種苦難和傷害。《父母愛情》在這方面處理得比較高明,讓觀眾感受到了真實歷史的影子,用幾句碎片和零散的插話就昭彰了對歷史的態度。

  《父母愛情》這類家庭劇,雖關注的是歷史裂隙中的生活事件,但這種誠實的民間視角已構成了獨立的敘述。隨著年代演變,我們看到一撥撥歷史浪潮在沖擊著人們的倫理觀,叩問著人性,子女們的成長也使年輕一代與父輩價值觀發生碰撞。但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愛情與婚姻的真諦卻不會改變。全劇彌漫的溫情氛圍,人們內心潛藏的親情與愛,更像是對過往年代中人性的重新辨認與確定。再重大、再殘酷的歷史事件落到這些血肉鮮活的人身上,會留下印記,卻無法改變他們骨子裡對家庭的愛與信仰。這些才是這部年代劇的真正創作意圖。

  《父母愛情》通過對老一輩人愛情與家庭生活的原生態展示,引領觀眾反觀自身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家庭倫理觀。雖然不像一些年代劇那樣有諸多生離死別、跌宕起伏的情節,卻引起觀眾在理性上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鳴。它就像一首關於愛情與家庭的交響史詩,在平凡的生活細節中展示出愛情與人性的廣度和深度。導演的目的就是要撕開被冷漠和麻木繭絲般裹纏的心靈,讓觀眾從這個溫情的故事中回想起自己青春時對情感的純真向往。雖然不同年代的婚姻和家庭狀態千差萬別,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浪漫方式,但婚姻和家庭的內核是一樣的,如歌德所言:“人無國王、庶民之分,隻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當下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愛的教育,對愛情和親情的感受與體悟簡單淺顯,不善於表達愛。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有對家庭和情感最豐富的倫理認知,說儒家文化是一門情感哲學或愛與家庭的哲學,並不為過。它與西方以智性為主導的哲學完全不同,其目標是由智性來完成性情,而不是由性情來完成智性。儒家把家庭、親情看作個人生命與價值的源頭,所以儒家說“仁者愛人”“親親為大”“立愛自親始”,表達的都是這個意思。在儒家思想中,家庭與家族不僅成為一種超越生死的力量,也體現為一種道德關懷和宗教情懷。因為隻有在家族觀中,個人才能被看作是家族血脈的一環,一個人生命即便逝去了,其精神也可因家族的延續而留存於世間。當下的教育對這些家庭與情感的傳統哲學認知有所欠缺,使中國人對愛與家庭的倫理觀顯得有些淡漠。家庭對個人生命和社會秩序的積極價值,不僅需要現代人重新研究與認知,同樣需要我們藝術工作者們去理解和表達。當電視劇成為傳播最為廣泛的文化樣式時,它對重塑一個社會的家庭倫理觀,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愛情》的創作者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葉匡政)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