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社會交往錯位,獨立思考式微,自我控制弱化,引導青少年理性看待和運用新媒體迫在眉睫—— 

給孩子上一堂新媒體素養課 虛擬交流不等於真實社交

姚雪青

2014年08月28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讓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開展新媒體素養教育,賦予廣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斷力與思辨力,以及生存於網絡時代的技能,有助於他們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

 

  很多人認為,眼下的年輕人是幸運的一代——新媒體的發展無疑給他們帶來了更便捷的休閑娛樂方式、更多元豐富的社會交往模式,甚至是全新的閱讀和思考體驗。但同時,關於青少年網絡依賴、淺閱讀與淺思考等的爭議和討論也隨之而來。

  當眼花繚亂的新媒體層出不窮,對於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有必要上一堂新媒體素養課。

  虛擬交流不等於真實社交

  青少年容易產生“假想觀眾”存在、具有“個人神話”的心理需求

  8月30日是青島農業大學的新生報到日,而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很多新生還未踏入校門,就已經對學校“門兒清”了。借助人人網、QQ新生群等平台,他們快速地彼此熟悉,並從師兄師姐那裡了解到各種校園信息,比如哪位老師最受歡迎、宿舍是否有空調等。

  新媒體迎來的並不隻有掌聲。

  “過節聚餐,一家人好不容易有個機會聚在一起,可這些孩子卻隻顧自拍、發微博、刷朋友圈。”談到這個話題,在江蘇南京一家銀行工作的張女士打開了話匣子。她發現上高中的女兒琳琳一刻也離不開電子產品。早上起來必然第一時間看手機,晚上也是要看完手機上的所有內容才會安心入睡,否則就會非常焦慮。

  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也發現了這個現象,“課堂上,學生中總是不乏‘低頭族’”。現在,頸椎病患者年齡越來越低,甚至不乏十幾歲的孩子。更讓她擔心的是,不少年輕人嚴重依賴於微信等新媒體社交,而忽視了面對面的交流,這會造成人的社會功能、社會交往日益萎縮。

  喜歡網絡社交的琳琳對此並不認同,“我覺得這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部分”。現實中,她有點?腆,朋友不多,在公共場合發言會怯場。但在網絡新媒體上,她可以在熟人圈中或與陌生人大膽地“晒”美照和隨感,看到滿滿的點贊和評論就感到很充實。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劉春瓊認為,青少年容易產生“假想觀眾”存在、具有“個人神話”的心理需求。在類似上述“晒”的過程中獲得的“真實”反饋,可能對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帶來不良影響,例如對自我的虛擬化存在深度認同、模糊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

  琳琳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篇熱帖,說一個女孩習慣於在微信上和異地男友交流,覺得開心甜蜜。但當對方走進自己的真實生活,卻發現不能適應,真實的自己與微信上“表演”出來的自己並非一個人。琳琳很受觸動,“以后會努力讓自己更開朗些,多與身邊同學交往,多嘗試和家人面對面交流”。

  碎片化閱讀產生碎片化大腦

  知識獲得的“便利”,讓知識顯得“廉價”,來得快,忘得也快

  “對學生來說,新媒體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知識的更新與獲得上。”南京一所高校大二學生小蔣講了兩個小經歷:

  課堂上,老師問到一個難題,大家雖答不上來,但通過手機上網一搜,馬上有了答案﹔這個暑假,他和幾個小伙伴去博物館,大家分散參觀,但通過微信聯系,走到哪裡都不會失聯,在展廳裡掃一掃二維碼,還能獲得更多講解。

  作為同學眼中的“學霸”,除了專業學習之外,小蔣還用手機下載了不少英語學習、網絡公開課、新聞客戶端等軟件,排隊、乘車、等人時都掏出來看看,“以前惜時如金的人會懷揣一本書,但現在換成了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等”。

  新媒體確實給學習、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一些問題也如影隨形。桑志芹說,例如,一些作業會讓老師們懷疑,這是學生自己的思想還是網上摘錄?例如,電子書閱讀固然方便,但缺少了翻閱紙張的享受和寫筆記的樂趣,甚至喪失了對書本和知識的敬畏。

  小蔣坦言,知識獲得的“便利”,確實讓知識顯得“廉價”:“通過電子產品獲得的很多知識來得快、忘得也快。看似天南海北知道很多,比如講到一個新聞大家都說看到了,但細究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正是劉春瓊最擔心的。“淺閱讀、碎片化閱讀,使青少年思維簡單化。用轉發、點贊替代了自己的觀點,用別人的思想代替了自己的思考,制造博學假象,不做深入思考,甚至置觀點本身的內在邏輯於不顧。”劉春瓊認為,青少年的思維尚處於快速發展時期,不夠成熟,尤其是其相對主義的思維特點,使他們更重視觀點的新奇性,隻在乎是否吸引眼球,而不關心是否具有合理性和邏輯性。“這一時期如同給盆栽修剪枝葉的過程,習慣於、喜歡上這種思考方式會形成‘碎片化’大腦,造成大腦的深入開發過程喪失殆盡。而這種變化幾乎是不可逆的。”

  從虛擬回歸自我探索

  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開展新媒體素養教育

  專家認為,在新媒體時代,針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如何減少青少年的網絡依賴、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青少年而言,與其由虛擬回歸現實,不如讓他們從虛擬回歸自我探索。”劉春瓊說,青春期雖然已經有了對虛擬與現實的區分意識和能力,但由於虛擬世界滿足了青少年發展中的諸多心理需求,所以他們寧願沉浸其中。而強調回歸自我、減少盲從,尤其是在自我探索過程中,對“理想自我”的探索和激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專家認為,讓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開展新媒體素養教育,賦予廣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斷力與思辨力,以及生存於網絡時代的技能,有助於他們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應當怎樣做呢?劉春瓊認為,玩電腦游戲不是洪水猛獸,而在於“玩它”還是“被它玩”。用心理學語言說,就是注重游戲本身的認知內驅力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弱化自我成就感對它的單一依賴,“關鍵是要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一個在網上泡了10天的孩子如果是在看佛經,並非就是網絡游戲成癮,這意味著他可能在逃避學業或人際關系問題。

  桑志芹介紹,在很多國外的經驗中,減少對新媒體的依賴,相當一部分是依靠學校教育。在日本,要求學生在公共場合將手機調成靜音,公交車上不能大聲喧嘩。在德國,學生下課后往往喜歡晒晒太陽、和同學們聊天,或者習慣於沿著鄉間小道散步和鍛煉。

  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國內學校裡,就能通過教學平台、雲媒體等渠道,打破時空限制參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課程學習。桑志芹認為,學生們百科全書式知識獲取的便利和快速更新,必然倒逼教學方式上的創新改革,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行不通了。教師應更加注重啟發孩子的思考能力,進行引導式、互動式教學。小學階段更多是打基礎,中學階段逐步培養思考能力,大學階段則在反思中融會貫通。

  同時,也應注意到,現在網絡中、微博上、朋友圈裡,信息繁蕪,有一些是不真實的內容。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他們缺乏辨別的經驗和能力。對此,專家認為,在這方面,政府的重視和管理能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讓傳播途徑變得更加潔淨、在媒介管理上更加到位、及時發現和刪除不真實信息等等。大眾傳媒也有責任給青少年提供一個更多元、豐富、健康的文化和成長氛圍。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8日 23 版)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