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人民日報:微信上的“真”與“假”

於小唐

2014年08月28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真”“假”之辨是傳播史上從未終結過的斗爭,信息有真有假並不可怕,怕的是傳播信息的人喪失了分辨真假的能力

  一位年長的朋友最近注冊了微信,迅速被五光十色的新媒體所吸引,一頭扎進了移動互聯網的深海。身邊人都覺得她能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也是時代發展進步的一個表現。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問題慢慢浮現出來了。

  一打開微信朋友圈,就會看到她鋪天蓋地的分享和點贊。再看看她分享的內容,不是名人緋聞就是奇人怪事,不是“中國人必須轉”就是“太震驚了,看了多活20年”,打開一看基本上都是瞎編亂造、東拼西湊的網絡謠言。五光十色瞬間變成了光怪陸離,移動互聯網的深海瞬間變成了難以抽身的沼澤。

  更讓人覺得不安的是,這些駭人聽聞的故事和危言聳聽的邪說經過這位朋友在現實生活裡的傳播,影響到了更多的人,以至於有人打電話叮囑我不能再吃豬肉了,讓人哭笑不得。

  這位朋友是位知識分子,也是經歷過生活的磨礪,對信息具備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在微信這樣一個應用平台上,假作真時真亦假,知識和生活教給她的辨識力統統不起作用了。

  “真”“假”之辨是傳播史上從未終結過的斗爭,信息有真有假並不可怕,怕的是傳播信息的人喪失了分辨真假的能力。

  微信有6億多的注冊用戶,月活躍用戶超過4億,還有近600萬公眾賬號,其中以個人開設的公眾賬號為主,每天生產的信息量數以億計。自媒體的一個特點就是信息篩選過程是私人的、主觀的,用戶往往願意轉發符合自身經歷,與自身價值觀契合的帖子,而微信中的大量謠言也抓住了用戶這種心理,精心包裝喚起閱讀者共鳴,誘導轉發。更何況微信上的確存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惡意造謠傳謠。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能單純指望謠言止於智者。媒體的發展需要自律,但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提升用戶媒介素養和堅守媒體職業道德上,而是要求政府加強對自媒體和新媒體的管理能力,要求社會提升對網絡謠言傳播的應對能力,要求新媒體和新媒體人提高對海量信息的篩選和把關能力。

  在今天信息傳播“圈子化”“私人化”的新媒體上,每個人的移動終端都是信息的入口和出口,這樣的“小話筒”產生的影響有時並不比“大喇叭”小。我們過去重出口、重口徑式的信息管理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中顯得力不從心。信息不等於渠道,信息管理也不能隻管渠道,而關鍵是要關注生產信息的人。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出台了《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以10條規定規范對包括米聊、微信、易信、來往等在內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行為做出了規范性約束,意在治理朋友圈和公眾號等公眾信息服務中謠言泛濫等亂象。

  這些規范的出台對自媒體和新媒體的規范化發展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加強對新媒體監管時,還應該厘清幾個問題:一是謠言如何判定、由誰來判定?二是謠言傳播渠道要不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三是對造謠傳謠的處罰措施是否明確完善?這些都是具體的問題,但監管能不能落實、能不能有公信力、能不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關鍵就看這些具體問題能不能明確。如果對新媒體的管理能將對信息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那麼對整個傳播領域都是善莫大焉。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8日 23 版)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AdForwar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