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
富強好比國之脊梁,挺起國家的腰杆,護衛民眾的福祉。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強烈、最執著的願望追求。
我們倡導的富強,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繁榮強盛的有機統一,是和平發展與共享共贏的嶄新模式。“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體現在最終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產力,更體現在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強盛起來也永遠不稱霸”。我們追求的富強,不崇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而是希望與世界各國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享和平。
民主如同國之經絡,疏通國家的肌體,協調政治的機能。作為一種政治實踐、價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們倡導的民主,是真實的民主,沒有門檻,不受財產、地位、民族、性別、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是廣泛的民主,絕不以犧牲多數人利益為代價來保護少數人的利益,同時又尊重和照顧少數人,充分反映和協調各方面的意願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願,又致力於盡快形成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是豐富的民主,不僅有選舉民主,還有協商民主、基層民主,保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文明就像國之大廈,凝結民族的追求,鑄就國家的強盛。“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薪火相傳的文明火種,孕育了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古國。“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文明折射國家發展的境界、社會進步的狀態。
我們倡導的文明,是以道路選擇、理論指引、制度建構,追求全方位的發展與進步。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讓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機統一﹔堅持開放包容的創新姿態,將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兼收並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論”,也不搞“歷史虛無主義”﹔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和諧好比國之氣血,為社會補給能量,給國家增強活力。天人合一、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和諧蘊含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體現著中國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著中國人的社會理想。
我們倡導的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和諧的中國,是民主與法治相統一、公平與效率相統一、活力與秩序相統一、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諧的中國,秉持世界持久和平的理想,心系人類共同繁榮的命運,擔當永續發展的歷史責任。
(五)如果說現代國家作為一種政治存在,更多以整體、宏觀的形式體現其意志,那麼社會便是以更為“民間”的方式結構著億萬民眾、用眾人“約定”的價值蔭庇每一個人。
自由是社會活力之源,也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區別於其他社會形態的本質屬性。
我們倡導的自由,不是少數人的、形式上的、虛偽的自由,而是絕大多數人的、實質上的、真實的自由﹔不是凌駕於社會利益之上的、絕對的個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規范制約、權利和義務對等的自由﹔不是超越發展階段和現實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相適應的自由。社會主義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証人民充分享有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機會,使每個人都能人生出彩、夢想成真。
平等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它標注了調整社會關系的基本尺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中國這樣一個曾經有過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社會,對平等的渴望和呼喚,是人心深處最為激越的力量。
我們倡導的平等,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絕對平均主義﹔是實實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讓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會權利、履行社會義務、分享社會成果,政治上平等參與、經濟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
公正是捍衛權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價值准繩。古往今來,人類追求的幸福生活,隻能建立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之上。社會主義正是在資本主義不公正的廢墟上誕生的,公正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和道義感召力。
我們倡導的公正,不只是強調機會平等和程序正義的公正,而是兼顧結果正義,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各項制度安排,是要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盡最大努力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會保障之盾,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隻有當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會有安全的避風港。
我們倡導的法治,不是片面強調司法獨立、推行三權分立,更不是對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國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法治,不是廣場上的雕塑、櫥窗裡的花瓶,而是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體現人民意志、保護人民權益,讓法治成為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的堅強柱石。
(六)公民作為社會和國家的細胞,一言一行,匯聚成大千世界的經緯﹔愛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調。
愛國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與祖國最牢固的情感紐帶。“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於人類。”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每一個公民的起碼道德,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我們倡導的愛國,就是把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推動國家的繁榮發展對接,把人生意義的提升同增進最廣大人民的福祉相連,不斷加深對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就是讓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緊密結合,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我們的民族發展好。
敬業是職業道德的靈魂,它為個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礎,為社會發展進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業奉獻,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敬業樂業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業精神的社會,難免被人詬病和輕蔑。
我們倡導的敬業,就是要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追求崇高的職業理想,激發積極進取的奮斗熱情,秉持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鍛造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就是要讓敬業成為實現夢想的動力之源,以那麼一股子干勁、拼勁、闖勁,續寫中國奇跡,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開創美好未來。
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也是社會運行的基本條件。現代社會不僅是物質豐裕的社會,也應是誠信有序的社會﹔市場經濟不僅是法治經濟,更應是信用經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誠信,個人就會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會偏離運行之軌。
我們倡導的誠信,就是要以誠待人、以信取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激發真誠的人格力量,以個人的遵信守諾,構建言行一致、誠信有序的社會﹔激活寶貴的無形資產,以良好的信用關系,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風尚,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陽光,它為人際關系注入正能量,為社會和諧提供潤滑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顯著區別,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緣地域的限制,構建起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親善、互助、友愛變得尤為珍貴。
我們倡導的友善,是愛心的外化,是與人為善、與物為善。善待親人以構建和諧家庭關系,善待他人以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善待萬物以形成和諧自然生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廣聚愛心,樂善好施,讓世界充滿愛,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三個倡導,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成為我們時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