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一休(資料圖)
哆啦A夢(資料圖)
日本動畫:熱血轉眼變情懷
近十年來,日本動漫產業平均每年的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日元,已成為日本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無怪乎日本素有“動漫王國”的美譽。日本擁有大批的專業動漫作家和制作機構,並配備了專業的制作團隊,同時又將龐雜的繪畫工作外包出去,形成了分工體制下的生產制作規模化。而出版播出機構推行編輯核准制度,從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展開競爭,保証動漫的質量。
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電視機開始在中國普及時,引進了一大批日本的動畫片,例如《花仙子》《聖斗士星矢》《聰明的一休》《機器貓》《美少女戰士》等等,還有各種日本少年熱血漫畫,少女純情漫畫,也被學生們在校園裡來回傳閱,如今頻頻登陸內地大銀幕的《哆啦A夢》、《火影忍者》、《海賊王》等作品都斬獲了不錯的票房,原因都是兩個字——“情懷”。
《聰明的一休》電視動畫片於1983年在中國播出,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日本動畫片之一,極大影響了70后和80后。故事講述了曾經是皇子的一休不得不與母親分開,到安國寺當小和尚,並且用他的聰明機智解決無數的問題,幫助那些貧困的人,教訓那些仗勢欺人的人,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哆啦A夢”1969年從漫畫家不二雄筆下誕生,這隻可愛的藍色機器貓開始在各地叫法不一,有叫機器貓小叮當、超能貓小叮當、神奇小叮當等。直到1996年,不二雄逝世,為遵從他的遺願,“藍胖子”在全世界的叫法統一為“哆啦A夢”。中國觀眾在1991年與哆啦A夢初次相見。當時在央視播出的片名叫《機器貓》。所以對大部分80后來說,機器貓是他們最熟悉的叫法,為它配音的則是“金龜子”劉純燕。哆啦A夢最吸引觀眾的是它的神奇四次元口袋,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它總能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神奇的道具,幫大雄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讓無數孩子羨慕不已。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