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隱喻表意與協同表意——大眾非言語傳播的表意機制
要行之有效地促進這些功能發揮,就意味著我們必需清楚,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是如何進行微觀表意的。在論及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微觀表意機制時,王億本提到了兩個詞:隱喻表意與協同表意[1]。
隱喻表意,主要用於描述大眾傳播領域內的非語言符號,在其能指指向所指(意指)的過程中,需要依賴隱喻這一修辭手法,比如空間隱喻、結構隱喻、方位隱喻等。的確,相較於語言符號的規約性、抽象性來說,非語言符號更多是像似性或指示性的,它要麼以像似性符號的相似性原則建立意指關系,要麼以指示性符號的相關性原則建立意指關系。無論是依賴相似性原則,還是相關性原則,都賦予了大眾傳播領域內非語言符號的意指關系一種直觀性和理據性。與此同時,大眾傳播領域內非語言符號的意指,往往不會停留於一個層次內的簡單直接意指,而會上升到含蓄意指這個二級符號意指系統中。在含蓄意指系統中,“能指並不因為找到了所指而停止了意指活動,而是與所指一起向一個更大、更新的符號的構成因素——能指轉化,使第二性符號系統能從語言結構以外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得到新的意義”[2]﹔而“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分層,實際上是賦予了直接意指第一義的權威,‘視直接意指基於真實、客觀與法則’,憑借句子形式,使之呈現為‘簡朴、如實、原初之物的狀貌,亦即真實之物的狀貌’”[3]。由此可見,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表意,正是依托於其直接意指的相似性或相關性,才最終實現了含蓄意指的隱喻化與自然化。
協同表意,則主要指大眾傳播領域內的非語言符號,因其不能獨立表意,而需要依賴其他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來協同表達意義。與語言符號表意的清晰性與明確性相比,非語言符號的表意具有模糊性與多義性。尤其是在大眾傳播領域的非語言符號,由於在媒介化過程中被剝離了情景性、語境性因素,其表意過程更需要言語符號來與之協同表意。這就是影視畫面需要有解說詞、圖片或照片需要配文字說明、音樂需要有歌詞的原因。正如作者所言,在這種協同表意中,多數時候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能實現同向表意,高清晰度的語言符號能成為“定調媒介”,主導著非語言符號的表意方向﹔但也有一些時候,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之間,正是依靠著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之間的矛盾、反差來實現逆向表意,此時,誰能成為“定調媒介”、文本的意義該作何解釋,就需要解釋者的積極參與。除了與清晰度高的語言符號協同表意,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表意,也常常緊密結合其傳播語境來進行,對這類非語言符號來說,就需要進行高度語境化的解釋。
四、結 語
綜合來看,王億本的《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研究》,既有“歷史-現實-未來”的縱向梳理,又有“理論-實踐”的橫向剖析,既有高遠宏闊的立意背景,又有細致入微的文本考察,既有建設性的策略建議,又有批判性的思考啟發。雖然在某一些方面還有待繼續思考,比如,如何有效辨別哪些功能是明確由非語言符號所產生的?在這些非語言符號的正負功能中,該如何促進其正功能而抑制其負功能?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在紀實性體裁與虛構性體裁中會否有不同?等等。但對傳媒符號學方向的研究者來說,該書中所展現出來的跨學科視野和現實問題關切,已經值得效仿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億本.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 李華,劉立華.羅蘭·巴特符號學視角下的符號意指過程研究[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2).
[3] 屠友祥.羅蘭·巴爾特與索緒爾: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的形式[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