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非言語傳播:應用、功能與表意

——讀《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研究》

李  瑋

2017年07月06日12:43  來源:今傳媒
 

摘 要:隨著非語言符號在大眾傳播中的日漸廣泛與深入,對大眾非言語傳播展開研究顯得必要而且重要。王億本的《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研究》,即是至今少有的對此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著作之一。以對對內的社會認同營建與對外的文化軟實力提升等現實場景應用為出發點,該書探討了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在塑造媒介真實、參與情感傳遞、塑造媒體形象、輿論引導說服等方面的功能發揮,以及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隱喻表意與協同表意機制。

關鍵詞:大眾傳播﹔非語言符號﹔功能﹔表意

信息的總效果=7%的詞語+38%的語音+55%的面部表情,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瑞賓(Merabian)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的一個信息傳播效果公式。該公式很顯明地告訴人們,對信息傳播的總效果來說,非語言符號的貢獻是巨大的、驚人的。然而,長久以來,以美國為主導的主流傳播學研究卻主要沿著兩個路徑在展開:一是大眾傳播研究路徑,著重於對以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傳播進行研究﹔二是語言學研究路徑,側重於對傳播中的語言符號、語言結構、語言內容進行研究。出於非語言符號自身的不便界定與不好描述、非語言符號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受的擠壓與損耗等原因,傳播學研究對大眾傳媒中的非語言符號研究一直不足,這與非語言符號具有巨大能量的傳播實踐嚴重不匹配。

因此,在看到王億本的專著《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研究》出版時,筆者是既振奮又高興。該書用“大眾非言語傳播”這一核心概念描述了大眾傳播中的非語言符號使用,並立足於這其中以新聞傳播為代表的紀實性體裁,剖析了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存在的普遍性與必要性,更是從理論深處剖析了大眾非言語傳播的表意機制,從現實廣處考察了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發揮,還站在時代前端展望了大眾非言語傳播實踐與研究能力的提升等問題,讀后深感受益。

一、對內社會認同營建與對外軟實力提升——大眾非言語傳播研究的應用場景

一項研究有什麼用,能帶來什麼樣的理論突破與現實應用,關系著該研究能否持續進行下去的現實出發點和內在驅動力。在當下語境中,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與發展、智能終端設備的廉價與普及,圖像、語音、影像已經越來越成為傳播的主要形態,今天的社會已經進入海德格爾所說的“世界圖像時代”、德波所言的“景觀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非語言符號廣泛且深入地進入到大眾傳播領域,通過感性化、自然化的傳播方式,降低受眾門檻,擴大傳播效應。在這樣的語境下,了解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有什麼樣的功能,理解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是如何進行表意的,就顯得意義非凡。

對內來說,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在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心態浮躁、社會信仰缺失等負面問題。對此,國家相繼提出了輿論引導、意識形態領導與管理、社會認同的營建等現實課題。如何通過大眾傳播中接受門檻較低、傳播效果較好的非語言符號的使用,來感性化、自然化、隱蔽化地引導輿論、管理意識形態、營建社會認同,成為該書展開大眾非言語傳播的第一個現實落腳點。

對外來看,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國家之間,不僅存在著硬件經濟和軍事實力等的較量,更存在著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和文化軟實力方面的比拼。在語言不通、文化多樣的國際傳播格局中,如何塑造出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如何減少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障礙和誤解,需要非語言符號的助力,這構成該書開展大眾非言語傳播的第二個現實應用場景。

二、再現真實、傳遞情感、塑造形象、引導輿論——大眾非言語傳播的功能發揮

鑒於大眾傳播比人際傳播具有更多的意圖性和更少的隨意性,探討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功能發揮,對提升大眾傳播力具有重要意義。圍繞著這一核心問題,王億本立足中觀層面,借助心理學、哲學、符號學等學科理論,結合豐富的文本案例,考察了大眾傳播中(尤其是新聞傳播領域)非語言符號的功能發揮[1]。

作者指出,在塑造媒介真實方面,大眾傳播中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在非語言符號特有的肖似性顯性影響新聞“真實感”的同時,“大眾傳播”不可避免的傾向性與目的性卻在隱性地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在參與情感傳遞方面,大眾傳播中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宣泄受眾壓抑的情感、撫慰受眾受傷的情感、激發受眾積極的情感,但另一方面,也免不了被異化,而助推了煽情和色情﹔在媒體形象塑造方面,大眾傳播中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既可以通過塑造“天使”般的正面形象發揮榜樣示范功能,也可以通過塑造“魔鬼”般的負面形象,起到鞭撻警醒的作用﹔在輿論的引導說服方面,大眾傳播中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既是分析說服對象的“風向標”、塑造說服對象的“加速器”,又是包裝說服內容的“動力源”、營造說服情景的“催化劑”,能有效地促進輿論的引導與說服。

基於這些功能闡述,作者概括了為提升大眾非言語傳播在採訪環節、信息加工環節、新聞展示環節可以採用的具體策略措施。並且,為了長效化與制度化地對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使用給予重視和開展研究,作者還指出,可以考慮將其納入新聞傳播教育的范疇,進而起到提升媒體人職業素養、擴大受眾社會認知的作用。這些觀點,無疑,具有較強的理論啟發性與實踐指導性。

下一頁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習近平“4·19”講話一周年 發生這些改變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總書記4·19講話,看看我國網信事業的新進展、新變化,感受國家的進步、百姓的收獲。
【詳細】習近平“4·19”講話一周年 發生這些改變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總書記4·19講話,看看我國網信事業的新進展、新變化,感受國家的進步、百姓的收獲。 【詳細】

獨家: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
【詳細】獨家: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