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融合對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全新挑戰。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學人才要實現從傳統單一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轉變,從單純信息生產者向知識生產與管理者轉型。為了順應媒介融合需要,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從通識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傳播科技課程三方面重構新聞傳播課程體系,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課程體系
媒介融合帶來傳媒經營格局的深刻調整,同時也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新的挑戰,這勢必要求我們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進行變革。本文以課程設置為切入點,基於媒介融合,對新聞傳播學課程體系建構進行探討。
一、新聞傳播人才的時代轉型
新的傳播科技創造新的媒介生態,新的媒介生態呼喚新的新聞傳播人才。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要實現兩個角色的轉變並具備三種核心能力。
(一)角色轉變
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實現兩重角色和功能的轉變:一是要實現從傳統單一型新聞傳播人才向融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轉變。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生產不再是單一媒介的“作坊式”生產,而是現代意義的跨媒介融合生產:一方面,某一媒介的編輯記者可以分享合作媒介的新聞線索,然后自己採寫、制作新聞﹔另一方面,媒介集團下來自不同新聞媒介的記者、編輯和其他從事策劃、攝影、攝像的新聞工作人員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新聞團隊,共同策劃、採寫、制作新聞。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能夠綜合運用多媒體工具與技能完成對新聞事件的表達,以供各種媒介平台使用。二是實現從單純信息生產者向知識生產與管理者轉型。新聞工作者一方面要善於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進行篩選和重組,呈現出相互聯系和深刻意義,並使其轉化為知識,一方面又要“能夠同時監測多個數據指標和輿情變化情況,在更大范圍內找到異常和最新的異動”,從而挖掘新聞線索。①另一方面編輯記者要能通過對收集起來的數據進行挖掘和處理,得出最新結論,並以圖表等形式將數據信息進行完美呈現。
(二)能力素養
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的轉型,要求新聞工作人員除具備傳統的新聞採、寫、編、評等專業技能外,還必須具備幾種重要的核心能力:一是具有多種媒介技術操作運用的能力。新聞編輯記者要進行跨媒介的新聞生產,必須要熟練掌握文字、圖片、音頻、視屏和網絡的各種編輯制作技術。二是具有對海量數字化內容資源進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大數據挖掘和處理技術,能對各種無序數據進行關聯與聯機分析。三是具有對跨媒體內容定制並擴大其傳播效應的市場運作能力。新聞工作者必須能根據用戶群體差異,對新聞文本進行包裝以做出個性化和差異化,從而對不同群體消費者進行個性化的推送。
二、新聞傳播學課程設置現狀
新聞傳播院系的課程設置在培養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整個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面對媒介融合,新聞傳播院系的課程設置顯得日益不合理,主要表現在:
(一)重“術”而輕“學”
新聞傳播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正因為有此前設認知,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主要仿照美國模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新聞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訓練為教學重點。按照這種模式,目前我國大多新聞傳播教育隻重業務課程而不重視學理課程的開設。這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媒介融合時代,這種重“術”而輕“學”的現象比以往更為嚴重。在媒介融合的沖擊下,很多院系以因應媒介技術發展變化為由,嚴重擠壓學理課程課時,甚至以犧牲某些學理課程為依歸。其實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之外,它還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工作者除作為專門的新聞生產者之外,首先還是一個社會人。所以新聞傳播教育不僅僅要培養熟練掌握各種新聞生產技巧的工匠,更要培養其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的社會人。新聞傳播教育必須注重對新聞傳播人才的人文教育以及進行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訓練,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加強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學課程的設置,並在整個大學學程的課程設置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否則培養出來的新聞傳播人才很難適應傳播科技變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課程體系設置嚴重區隔
目前某些院校的新聞傳播課程體系中各個課程板塊設置在理論與實踐以及專業與專業之間存在嚴重區隔的現象,很難有效銜接與融合。一是新聞傳播史論的教學方案主要局限於導論類和原典類的課程,它們以講授歷史知識和經典理論為主,沒有及時跟進與觀照當前媒介與社會現實。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雖得到了很多知識與信息,但由於缺乏與實踐的銜接與貫通,往往導致對以后工作用處不大的錯誤認知。二是因為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的設置開始是通過學習蘇聯新聞教育模式按照媒體形式進行分類,如新聞學、廣電視新聞學、編輯學等,這種專業設置模式一直延續至今。這種按照媒體單一劃分專業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上也嚴格按照媒體分類開設。如新聞學專業著重報紙編輯與制作,廣電專業著重開廣電編輯與制作課,廣電專業下的播音主持著重開播音與主持課,編輯學專業著重開書籍、報刊、雜志編輯課。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很難適應媒介融合時代融合新聞生產對全能型新聞人才的需要。
(三)人為割斷新聞生產流程
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整個新聞的生產應該包括新聞策劃、新聞信息的採集、新聞寫作、新聞成品的制作等一系列流程。一件好的新聞作品在這一系列工作流程的每個環節中都應該有很好的表現才能打造出來。新聞人才的培養方案按照採、寫、編、評等業務進行課程設置,而老師在具體的新聞教學過程中也隻局限於某一新聞業務的教學,這樣往往導致整個新聞生產流程的機械化切割,難以讓學生把整個新聞生產的知識體系有效地勾連起來。甚至在要綜合運用各種新聞業務知識的新聞實驗課程中也把各種知識進行簡單切割,認為新聞實驗課僅僅指編輯技術和制作。編輯、拍攝、制作與設計得再好,如果沒有很好的採訪以及文字表達,那麼也很難打造出一件優秀的、高品質的新聞作品。這種人為割裂的、板塊化的課程設置很難適應媒介融合生態下跨媒介新聞生產趨勢。
(四)前沿技術課程設置滯后
傳播科技的發展對新聞工作者所掌握的各種技術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多。如果說,在傳統新聞傳播時代,新聞傳播人才隻需掌握某一種媒介所需的技能就能滿足工作的需要的話,那麼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則必須掌握各種媒介的十八般武藝才能應付日常工作。隨著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化,各種新的媒介技術更新頻率越來越快。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新聞傳播還隻需要新聞工作者掌握各種媒介技能,進行跨媒介的新聞生產和立體式的傳播﹔但后來隨著大數據新聞的出現,則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大數據挖掘與處理的技術,以及對新聞內容可視化呈現的技術﹔而最近兩年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虛擬新聞的出現,則又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了解和掌握各種相應的人工智能技術和虛擬新聞生產技術。日新月異的新聞傳播科技不僅給新聞的教學帶來沖擊,同時也給新聞傳播科技教育的課程設置帶來挑戰。然而,由於相應師資力量和教學教材的匱乏,往往導致傳播科技課程設置嚴重滯后於現實。
三、新聞傳播學課程體系的建構
面對當前新聞傳播課程設置的諸多問題,未來的新聞傳播課程體系應該如何建構,才能與時俱進,因應現實需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一)通識課程
大學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應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新聞傳播學課程的設置最終也應以協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為依歸。“個人利益”重在鼓勵學生依據個人性向,培養其追求個人目標﹔“社會利益”重在幫助學生超越個人利益,喚醒學生的公民意識,使其能承擔社會責任。為了彌補當前新聞傳播教育專精與分裂的缺失,為了學生未來發展與社會的長期利益,媒介融合的新聞傳播教育應該大力開設幫助學生發展公民意識,認知自然,建立社會責任,進而培養學生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健全公民的通識教育課程。哈佛大學在1978年以通識課程取代原來的通才教育,開設了文學與藝術、科學與數學、歷史研究、社會與哲學分析和外國語言與文化五大通識課程。②借鑒哈佛大學通識課程的設置,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應該設立包括文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自然科學和美學五大領域的通識課程。在這五大領域中每一個領域的課程可以開設多門課,由學生在每個領域內自由選修,但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在每個領域內修完相應的學分。這類通識課程可以以校級課程形式進行開設,供各院系學生共同選修。
(二)專業核心課程
所謂專業核心課程,是指“在某一專業領域中,設定制定的課程或者幾套課程,以告知大眾、專業人士以及大學社區,這些是此一領域的大學生必須要有的學習經驗”③。新聞傳播學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應分為兩大類:普遍性核心課程和專精性核心課程。普遍性核心課程指新聞傳播學科門類各專業的學生都應該掌握的新聞傳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巧,以使不同背景和興趣的學生有共同的專業知識體系。這類課程應該涵蓋新聞傳播史論,新聞媒介組織,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新聞業務,新聞資訊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等知識。課程設置以新聞傳播學院專業基礎課、必修課或者共同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開設。專精性核心課程是指在掌握普遍性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各專業學生為了追求個人興趣與成為具備某種專門知識的專門人才目標而開設的專業性核心課程。課程設置以新聞傳播學院內部各系或者各專業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開設,供有志於在某一領域做到專而精的學生進行學習。
(三)傳播科技課程
在媒介融合時代,傳播科技不僅是新聞傳播人才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同時也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必須擁有的一項基本素養,它們之間隻不過在程度上存在著專業與非專業的區分。就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而言,傳播課程的設置應包括根據不同媒介特性進行新聞表達的技術,數據挖掘和處理、計算機編程與架構以及虛擬新聞與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這是未來新聞傳播院系值得大力加強的專業核心課程。這類課程的設置可以通過三種形式相結合來加以實現:一是課堂實驗教學,如“新聞媒體實驗室”與“新聞工作坊”﹔二是校內實訓媒體創新體系,如大學內部各機構的校內媒體以及各學生社團自己創辦的學生媒體﹔三是校外實習擴展體系,如到各社會媒體進行見習與實習,以及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學校與社會媒體共創媒體與節目。這種課程形式具有制度彈性,與時俱進,能跟進新聞傳播實踐的步伐。
注釋:
① 蔡雯,翁之顥.融合轉型的傳媒業需要什麼樣的新聞傳播人才?——對近年傳媒業人才需求狀況的觀察與分析[J].新聞記者,2016(12):16.
② 黃坤錦.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J].通識教育季刊,1994(1):53.
③Blanchard, R.O.&W.G. Christ(1985).In search of the unit core: commonalities in curriculum. Journalism E ducator,3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