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彈幕中的自我呈現

張夢怡

2017年07月07日13:27  來源:視聽
 

三、彈幕中自我呈現的新問題

彈幕以虛擬共時、純文字表達的特色開創了網絡社交互動的新模式,匿名化的發言體制吸引大量用戶使用彈幕展現自我。但彈幕的特色在推進其發展的同時,也使以其為載體的自我呈現受到掣肘。

(一)表演崩潰的易發性

對於表演崩潰的努力規避,是表演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証。首先,由於彈幕功能伴隨著ACG文化的發展而成熟,隨著彈幕功能被普及到更多平台,更多關注主流文化的受眾成為彈幕的使用者。早期的小眾用戶在交流互動中形成了特定話語體系與規范,新用戶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因此在發布彈幕時,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在所難免。

其次,彈幕網站的開放性和彈幕的絕對“去身份化”往往會引起彈幕內容的低俗化。用戶使用彈幕時,網站中的ID處於被隱匿狀態,絕對“去身份”和參與者眾多的環境,導致“個體的‘去責任化’傾向……行為者和責任者的角色相互分離,促成用戶放縱心理的形成”。用戶傾向於毫無顧忌地非理性發泄,從而對正在呈現的情境造成威脅。

最后,彈幕表演是無法補救的表演。人們在面對面互動時,可以根據對方的表情和動作對自己的表演進行修正和補救,促使對方產生自己想要給予的印象。而彈幕作為人們表達意見、發泄情感的重要工具,內容多是人們情緒化的產物,一些不當語言易造成表演中的誤解或批評,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互動的不完整和失衡

彈幕帶來的虛擬共時體驗造成用戶互動的不完整。在信息超載的社會,人們對於內容的關注度並不持久。很多用戶不會對同一內容重復觀看,並對來自他人的回應予以關注,即一些信息可以傳達給其他用戶,但其他用戶的回應到達不了原始傳播者。即使能夠達到,在海量的彈幕信息中,原始傳播者也無法判斷哪些信息是回應自己的,而無法做到再回應,在這種情況下,隻有信息的“你來我往”,而無“再來再往”。

內容互動的失衡。由於彈幕本身的短小碎片化以及彈幕發布者人數眾多,很多彈幕無法引人注意,這些彈幕一經發布,便石沉大海,無法得到回應,但有一些彈幕會以其鮮明的外部特征(如色彩和表情符號、滾動方式)和內容引起注意,往往能夠得到大量的附和與回應。

四、結語

彈幕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和匿名化機制在網絡空間營造了新型互動場景模式,將在現實生活中毫無關聯的用戶連接起來,用戶通過其呈現的彈幕表演,展開積極的溝通互動,獲得精神歸屬感與交流快感。然而彈幕用戶更注重自我表達訴求的實現,對同一情境中他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並不關心,且彈幕發布的絕對“去身份化”易催發用戶的非理性呈現,造成不良影響。規避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健全的監督機制,通過第三方監管和用戶的自發舉報,消除不和諧因素。其次,在不影響對文化產品內容觀看的情況下,創新彈幕的形式和發布載體,使彈幕以更多更新的樣式吸引用戶的使用,逐漸消弭存在的文化沖突。最根本的是從用戶自身出發,支持多元文化交融,提高自身媒介素養,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展開優質有效的互動交流。

參考文獻:

1.[美]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宋悅,劉楊.網絡社會與后區的消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

3.[美]歐文·戈夫曼著.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周燕.青年群體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現——以擬劇理論為研究視角[D].南京師范大學,2015.

5.[美]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著.趙乾坤,周寶曜譯.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上一頁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習近平“4·19”講話一周年 發生這些改變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總書記4·19講話,看看我國網信事業的新進展、新變化,感受國家的進步、百姓的收獲。
【詳細】習近平“4·19”講話一周年 發生這些改變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總書記4·19講話,看看我國網信事業的新進展、新變化,感受國家的進步、百姓的收獲。 【詳細】

獨家: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
【詳細】獨家: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