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檔詩酒美學文化節目《斷篇》:您喝對酒了嗎?
對於每一個國人來說,酒應該都不陌生。古往今來,酒在人們的生活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古代,酒被視為是一種神聖的物質,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等庄嚴之事而不用。除此之外,酒還承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自杜康造酒開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酒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餐桌上必備的佳品,事實上,不同的節日人們喝的酒都大有講究。比如春節,如果您隻能想到喝白酒,就太out了,趕緊來中國首檔詩酒美學文化節目《斷篇》補補課吧。這檔節目由文化學者趙普策劃打造,第一星傳媒、華茅、西瓜視頻聯合出品,以短視頻的形式在西瓜視頻上播出,旨在通過趙普獨特的風格,解讀古今,發現美學真諦。
五大傳統節日皆離不開酒
酒從歷史中走來,在當今社會依然佔據著文化消費的制高點,然而歸根到底,其幕后真正的推手並不是那些英雄豪杰,而是百姓對酒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發自內心的喜愛。慢慢地,酒由最簡單最直接的禮節,發展為貫穿重大節假日的線索與名片,酒俗記憶與文化傳承,也在傳統節日的推動下得以加強和鞏固。
首先是春節,按照古人的說法,這一天得喝“屠蘇酒”。趙普介紹,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本草綱目》與《遵生八箋》中都有記載,內含白術、桔梗、蜀椒等藥材,有健胃補血、殺虫解毒的功效。據說喝了屠蘇酒,這一年都會遠離瘟疫。
接下來就是清明了。因為酒常出現在團聚的餐桌上,很多人會以為它是一個團圓美滿的符號,與清明的悲傷氣氛是沖突的。事實上,古人在清明節也有飲酒的風俗,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中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一個側面的例証。但要弄清楚人們為什麼在清明飲酒,還要追溯到古人崇拜火的風俗。
古人觀念會認為:人會離去,帶給人溫暖和能量的火,也會衰老與死亡。如果火死了,人的生命也會走向盡頭。於是每年春天,人們就會滅掉舊火,再折下新枝子,鑽出新火。新火寓意著重生與健康,用新火來生活,人也就會無病無災。而這個滅掉舊火的日子,就是清明,即寒食,當天人們不能生火,需等第二天才能取用新火來生活。沒有火、吃冷食要怎麼扛得住初春的寒涼呢?聰明的古人想到飲用清明酒——一種糯米釀制的酒,來暖身暖胃,寄托哀思。
端午節要喝的酒早有盛名了,即雄黃酒,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也經常出現。中秋節和重陽節喝的酒則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令特征:八月的桂花酒,由桂花封壇釀造,味道甜美、香氣扑鼻﹔九月的菊花酒,是將秋菊泡在酒中,與成熟肥美的螃蟹最為絕配。
酒也有葷素之分
不知您是否有聽過葷酒、素酒的說法,這裡的葷素之分,可不是傳統意義上以是否含肉為標准的衡量,要知道其真正含義需要先說說臘八祭祀的風俗。
最早古人在臘月祭祀,稱作臘祭——這一天並不固定,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各種農業神。一來向祖先報告,這一年又豐收了﹔二來祈求神明,來年繼續保佑我們,趕走災荒害虫,祈禱獲得豐收。古時的臘祭甚至比過年還要重要。
后來佛教傳入,這一天又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於是兩個節日一合並,成了今天的臘八節。臘八節用各種美食祭祖,熬臘八粥、泡臘八蒜。除此之外,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按民間的說法,這一天祭祀用的是“素酒”。
什麼是素酒呢?提到素酒必須先講講葷酒。葷酒,指的就是米酒,因為米酒釀出來是渾的,人們漸漸就取了諧音,叫“葷酒”﹔與之對應的,果酒,清澈明亮,所以就叫“素酒”。果酒是自然發酵,算帶酒精的飲料,民間有時候也不把果酒算作酒,這樣也與佛教不飲酒的戒律影響不沖突了。
如今,酒已經融入我國的節日習俗,成為節日的名片與風向標,以上談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酒,對於中國人來講,有著特殊的、難以割舍的情結。一些節日於我們而言,也成了與親朋好友舉杯歡慶的日子,正所謂談節必談酒,有酒才有節。
我們看到,古人在節日喝的酒,基本上都是二次加工泡制的,方子也非常簡單明晰。閑暇之余,不妨試試咱祖宗傳下來的酒方,品一品傳承千年的智慧。想了解更多關於酒文化的知識,趕緊上西瓜視頻,上抖音,看《斷篇》,您想知道的一切,這兒都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