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直播在抗疫報道中的運用——以《人民戰“疫”》為例

欒軼玫、張雅琦
2020年02月27日11:19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點擊觀看《人民戰“疫”》特別直播節目

塔奇曼在《做新聞》中說“新聞是構建的現實”,面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媒體對社會的映射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新聞報道框架和傳播模式會帶來不同的傳播效果。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因其自身的突發性、破壞性、階段性和持續影響性等特點,各媒體組織策劃持續跟進報道,力求做到信息的即時性、內容的深度性和傳播的有效性,其中新冠肺炎專題新聞報道成為眾多媒體選用的一種報道框架。

同時,隨著移動新媒體、5G等技術的發展,以往以圖文為主要報道形式的專題報道也開始衍生出以移動新聞直播為代表的視聽類專題報道。本文以人民網、人民視頻的《人民戰“疫”》直播專題為例,通過分析直播專題在新冠肺炎抗疫報道中的應用,為融媒體報道提供新的思考與啟發。

一、抗疫直播專題的元素與特點

1月24日(除夕)16點,人民網、人民視頻的全國第一檔以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主題的網絡直播節目《武漢時間》(后更名《人民戰“疫”》)上線,截至2月24日,已直播32場節目。同時,以“人民戰‘疫’”為主題的直播專題也在人民視頻客戶端上線。作為移動新聞直播專題,其依托移動媒體和5G技術,以直播、短視頻為主要呈現元素,並通過清晰和便捷的專欄化設計將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而融媒體大平台社會化生產又為直播專題提供了全方位的新聞採寫支撐。

1. 清晰便捷的專欄化設計

施拉姆曾提出傳媒選擇的或然率公式:選擇的可能性=回報期待/費力程度。該公式表明,一個媒體是否被選擇,取決於使用回報的期待和費力程度這兩個因素。受眾對使用它的回報期待越高,獲得它的費力程度越低,它就越容易被選擇。從抗疫報道中的直播專題來看,使用回報期待的提高依賴於直播專題中對新冠肺炎抗疫報道的信息量,比如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內容是否符合公眾需求、是否回應公眾疑慮等﹔而費力程度的降低則要通過提高人們瀏覽和觀看直播內容的便利性。

自疫情開始爆發之后,人民網、人民視頻在首頁上線疫情防控專題,而在直播專題的設置上更顯清晰和專欄化,便於人們隨時觀看和獲取信息。首先,人民視頻在APP首頁設置5個置頂專題,從不同角度展現疫情報道內容,其中【直播】和【人民戰“疫”|24小時5G直播】是兩個直播專題,【直播】專題會在《人民戰“疫”》節目直播的同時同步展示最新的直播內容,主界面的照片與文字也會隨最新直播內容而更新,這樣有利於公眾即時了解當前直播內容,也便於公眾隨時點擊進入觀看﹔而【人民戰“役”|24小時5G直播】專題包含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直播、最新新聞發布會直播等3-4個直播畫面,人們可以隨時點擊不同的直播畫面進行收看,並能在視頻下方的“聊天互動”區域進行留言和互動。在“聊天互動”的右側,該專題還設置了“直播間”,“管理員”會以簡訊的方式進行即時的新聞報道,給人們在觀看視頻之外獲取文字新聞的途徑。

同時,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社會心態的變遷會導致謠言、流言等非常態化傳播活動的迅速流變和增殖。此時,作為主流媒體的人民網和人民視頻在多元參與的媒介場中的“標杆”角色就得以凸顯。一方面人民網、人民視頻在《人民戰“疫”》直播節目中進行科普和辟謠,傳播科學防護知識,另一方面會在直播結束后將辟謠內容進行切片化剪輯、編排和集納,組成“科普辟謠”專欄,方便人們快速發現他們亦欲了解的辟謠內容,截至2月24日,該欄目已粉碎謠言48條。

2. 移動+5G技術賦能

移動新媒體和5G技術的發展為直播專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新技術賦能使移動新聞直播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獲得了突破。依托移動新媒體的移動新聞直播節目可以發揮類似“移動電視”的功能,即既可以保留和發展電視直播的新聞性與實時性,又能夠突破電視直播的空間限制,實現直播的移動化和互動化。而高速率、低延時和大寬帶的5G技術一方面可以提升視頻畫質,實現4K超高清視頻,提升受眾觀感﹔另一方面5G技術會讓直播更流暢,讓互動更及時。5G的可靠性會大大解決4G時代直播卡頓等問題,使得人們可以流暢地進行火神山、雷神山建設等“慢直播”的觀看和互動。

《人民戰“役”》直播節目就較好地實現了“移動電視”功能,做到了內容的“集中性”和形式的“移動性”兩個方面。當下“短平快”的新聞生產模式使信息增量的同時也使得信息呈現碎片化、雜亂化等特點,公眾需要專業媒體進行信息的篩選、把關與集中。《人民戰“疫”》節目在一小時的直播時間內集中穿插疫情速遞、直播連線、權威發布、辟謠防護等內容,縮減了人們收看直播的時間成本,又切實提供了人們真切關心的信息與內容。而形式的“移動性”體現在該節目依托移動媒體——人民視頻客戶端,便於人們隨時收看和獲取信息,而多屏聯動又給予人們觀看的選擇度和自由性。

3. 融媒體大平台社會生產

疫情從武漢開始向全國各地蔓延,疫情防控也開始在各省市實行,全方位報道和呈現各地疫情情況需聯合多方媒體。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而人民網、人民視頻作為中央主流媒體,依托其優勢資源和頂層優勢及時地發揮了共建共享的作用,破層級地聯動省市縣多級融媒體中心,真正實現了從頂層到末梢的全方位、縱深化架構與報道。

以《人民戰“疫”》直播節目為核心的直播專題,除了人民網記者直擊疫情一線進行採訪之外,也融合了全國多家媒體平台進行報道,匯聚多方力量。截至2月24日,全國75家媒體、區縣級融媒體中心記者參與出鏡連線,172家媒體供稿,251家平台參與直播。自中央提出“一省包一市”舉措之后,《人民戰“疫”》直播節目每日會選取一省到三省進行集中報道,聚焦一線支援情況。視頻內容也多由當地省市的地方媒體拍攝和編輯,這樣一方面集合了地方媒體資源,另一方面也全方位展示了不同省市的具體支援情況。

二、直播專題在抗疫傳播中的作用

1. 信息傳達

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事件,及時、准確地傳遞信息,滿足受眾信息需求是媒體的基本職責。直播專題一是會通過新聞直播節目和新聞發布會進行即時的信息傳達,二是會將直播內容進行剪輯,把核心信息提煉為一個個的短視頻呈現在專題的【持續關注】、【專家解讀】、【防控知識】等欄目中,減少受眾篩選信息的時間成本。

《人民戰“疫”》直播節目在傳達信息的過程中還採用了話題化的方式,即每日從1-3個話題切入,以點帶面進行抗疫報道,強調深化內容和凸顯細節。綜合目前的32場直播話題,從聚焦的地點來看,其更聚焦於地方,將視角下沉到“最一線”,縱深展示武漢和其他各地的地方疫情防控進展﹔從選取的人物來看,節目更聚焦於普通的小人物或專業的權威人士,小人物講述自身故事,洞穿真實力量,權威人士回應疫情防控疑問,發出專業聲音﹔從選取角度來看,直播話題既包含了一線醫護人員的救援情況,也會包含居民的生活情況、企業的生產復工情況、還有防控中的科技力量等,角度更多元,落點也更“接地氣”,從而能夠切實挖掘沉在“熱點”下的“真問題”。

2. 動員力量

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不僅需要視覺體驗,還需要自我的“在場感”和“參與感”。移動新聞直播專題通過與受眾互動產生了一批“雲監工”,提高了受眾的參與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用戶加入“戰疫”之中,動員了強大的戰疫力量。比如《人民戰“疫”》直播節目在直播“一省包一市”的相關話題內容時,不僅會呈現一線防護人員的救援情況,也會展示抗疫后方人們給予的物資和精神支持﹔同時,人民視頻在直播專題發起“人民戰‘疫’”短視頻征集,“人民拍客”深度參與,共征集正能量短視頻4000多條,這些都凝聚成戰疫中的另一股社會力量。

三、抗疫直播專題的冷思考

抗疫直播專題是主流媒體在融合媒體下的初步探索,通過直播專題進行信息發布其實只是網絡信息流的開端,如何將信息進行擴散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是我們后續應該繼續思考的方向。

一方面,技術賦能為直播專題提供了可能,但在以圖文呈現為主要傳播方式的基礎上,受眾是否也形成了相應的直播式的視聽習慣路徑是主流媒體需要衡量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主流媒體在直播專題元素的設置上要注意與圖、文、H5等其他元素的靈活融合。當前直播專題還是更多以視頻的形式呈現,但是視頻的流暢度和長度等因素會影響受眾的觀感,受眾會因為視頻卡頓、視頻時長過長或內容不具有吸引力等原因隨時退出播放,所以媒體可以適當增加圖文等元素來適應受眾當前的信息獲取習慣,引導其慢慢建立視聽習慣路徑。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議程設置主體多元和受眾地位上升,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地位面臨挑戰。若想實現“媒體議程”到“公眾議程”的轉化,主流媒體首先要准確地把握受眾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預期,並能給予最及時和權威的回應,從而贏得公眾的媒體信任,佔據輿論場。其次,主流媒體還要進行跨平台的媒體聯動,重復性、持續性、遞進性地提供直播專題中的核心信息,讓信息不斷“發酵”,形成公眾對媒體和專題的存在感和信任感,獲取公眾更多注意力的同時實現引導輿論的目標。

(作者:欒軼玫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雅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