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茶坊

《你好生活》尼格買提邀古力娜扎、沈南傳承“大國匠心”

2020年03月03日19:29 | 來源:央視網
小字號

 形象生動的甲骨文、千古傳頌的唐詩宋詞、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凝聚著華夏兒女的無窮智慧,即便經歷過血與火的熔煉,依舊傳承不老。本周,由央視網、中視電傳聯合承制,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央視網聯合出品的新青年分享節目《你好生活》即將播出第九集,尼格買提、孫藝洲、董力將與飛行嘉賓古力娜扎、沈南,在韶華的流光裡品一抹茶香、悟一份品格、守一片匠心,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華夏文化! 

傳承是場馬拉鬆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年輕人盤活

截止去年,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國數千年發展的歷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守藝人”一代代的傳承下,給予了人們很多潤物細無聲的生活養分。但非遺的傳承有時候更像是一個人的馬拉鬆,想要堅守絕非易事。當非遺面臨著失傳的困境時,我們總能聽到要在傳承中注入新鮮的血液,讓非遺“活起來”也“火起來”的聲音。“年輕人他做(非遺傳承),他是從你這接收記憶,但他也會把自己更前衛更現代的一些意識融入進去”,本期,嘉賓們就將通過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鰲魚燈制作工藝,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

鰲魚燈是一種流傳於杭州鸕鳥鎮仙佰坑村全城塢一帶的民間傳統燈舞,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場,鰲魚燈的手藝人介紹,鰲魚燈還與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逍遙津之戰”有關。當年吳國名將凌統在危急時刻,曾被一條鰲魚馱起才化險為夷,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聽得眾人津津有味。作為世界上唯一會做鰲魚燈的手藝人,他表示自己16歲就開始做鰲魚燈,如今已經堅持了40年。由於制作工藝較為特殊,鰲魚燈一周僅有一隻的產量,而他的手也在摸索手感的過程中反復挫傷。就像尼格買提說的,手工藝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這雙手,手感是上千年傳下來的,學的不僅是技巧。這些手工工藝潛隱於物件上的溫情與靈魂,是我們難以在流水線復制的商品上嗅到和觸摸到的。此次嘉賓將要在手藝人的帶領下學習制作鰲魚燈,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傳承挑戰?

被吟誦千古的竹 映射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和輸出

在保護中國文化的過程中,除了積極弘揚和傳承,還應進行文化的輸出,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從漢朝的絲綢之路到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我們早在古代就通過文明的交流互鑒,源源不斷地輸出了中國的智慧。現在,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輸出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它大到有領先世界的5G、高鐵、航空航天等技術,小到我們祖國的一草一木,亦或是中國人細微的為人處世和家風傳承。本期,嘉賓還將通過被無數文人墨客吟誦的千古竹子,感受中國文化輸出的力量。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中國人愛竹,除了愛它的清雅澹泊,還勉勵自己像竹子一樣寧折不彎、襟懷若谷。在中國文化中,竹子留下的審美意象影響著一代代國人。如今,它的文化根須也生長到了更為遙遠的地方。節目中,嘉賓不僅在紙上畫出了心中的那片竹林,還將一同會見學習中國元竹家居制作工藝的喀麥隆友人。“橫向的傳承師擴大它的面積,縱向的傳承是增加它的深度”,在尼格買提和沈南看來,通過竹子這個特殊的文化載體,讓地球上不同的族群了解中國文化,意義非凡。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聊起了家鄉的非遺與各自的家風。同為新疆人,到底尼格買提和古力娜扎的家庭中有著哪些相近的生活習俗?令沈南聽到頭皮發“炸”的家鄉非遺又是什麼?答案盡在央視網每周二17:18全終端上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每周三晚9:30播出的《你好生活》。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