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茶坊

央視“抗疫”特別節目《經濟戰疫·復工》上線

2020年03月13日13:35 | 來源:央視網
小字號

誰也想不到,2020年會以這樣的方式開局。

重重壓力之下,全球經濟面臨著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考驗。剛剛走出疫情“至暗時刻”的中國,旋即打響了復工復產的經濟戰疫。雙線作戰之下,經濟版圖上的中國企業所展現出來的免疫力和戰斗力,讓世界為之驚嘆,為之振奮。

復工,恢復的不僅僅是工作和生產,更是重回軌道,重塑信心,這對中國乃至全球都意義重大。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保衛戰中,疫情給企業帶來了哪些新的思考?他們又將如何完成防范疫情和推動發展的組合任務?3月12日起,由央視網出品,央視網、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的“抗疫”特別節目《經濟戰疫·復工》於央視網多終端平台上線,節目以“雲錄制”的形式每期連線一位企業家與經濟學家,分享經濟戰疫背后的復工故事。

首期節目中,主持人鄒韻現場視頻連線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錫軍,共同圍繞中國制造如何迎難而上“危”中求“機”,展示與疫情賽跑的中國效率、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

內外兼修,抱團作戰

構建產業鏈協同復工“同盟軍”

抗擊疫情期間,從開工到交付使用僅僅十天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被千萬計的網友在線“監工”,大塊頭的挖掘機、壓路機、吊車等裝備組成的隊伍格外醒目,“中國制造”的快速動員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再展雄風,為前線戰疫注入了一支強心針。

中國速度的背后是硬核的中國裝備,中國效率的背后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徐工集團共有300多台工程機械設備參與到武漢兩山建設。在第一聲號令發出之后,徐工集團從過年狀態迅速切換,奔赴現場之后一干就是十幾天。讓王民深感自豪的是:“在火神山、雷神山的醫院建設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工程機械人自己制造的重工機械產品。”

如火如荼的復工復產,將中國制造推向了更為緊張的壓力測試。如王民所感受到的:“工程機械生產已經是全球化、社會化的一個大生產體系,哪一個神經末梢出問題,或者說缺一顆螺絲釘,這一個工程機械大產品都裝不起來。”

全球翹首以盼,考驗中國經濟自我修復能力的時刻到了。因疫情受損的產業鏈,正不斷打開新的格局。一方面,國家在宏觀層面給予復工復產空前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人民銀行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實施優惠貸款利率,加強對重點企業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核心企業聯動鏈上中小企業共渡難關,互利共生抵抗沖擊。

為保障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通暢,江蘇積極構建協同復工“同盟軍”,有效提高全產業鏈復工率。以徐工集團為例,其已經給配套上下游企業發了一筆3億元的疫情防控債券,下一步還會發放兩筆接近10億的疫情防控債,助力同盟軍企業復工復產。目前,徐工集團的復工率已經達到百分之百,配套企業復工率也達到了99%。

趙錫軍認為,其他地區和企業的復工復產,也可以通過相應的融資工具創新來完成,“同盟軍”是非常好的做法,十分具有借鑒意義。“一顆螺絲釘都不能少”的抱團作戰思維,正讓中國制造的高速列車沿著軌道開足馬力,強勁運行。

科技助力,提速升級

后疫情時代數字化、智能化迎重大機遇

在既往觀念中,制造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殊時期,勞動力的缺失、防護裝備的匱乏、以及人群密集對於生產生活可能造成的恐慌情緒,都讓傳統制造企業面臨較大危機。痛定思痛,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提上日程的“新基建”,給中國制造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王民見証過中國工程機械制造行業過去40多年的發展變遷。通過這次疫情,他首先看到的就是新技術對工程機械的重大機遇,必須大力發展互聯網、智能化、大數據、雲計算,“我們要有這個敏感性,要把這個事情從被動到主動地去做好。”

他特別提到,在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設中,徐工也有一位24小時在線的“雲監工”,“徐工早就開發了一個漢雲工業互聯網,它主要為在線的操作、異地的協同、遠程的維護、信息的集聚工作,保証設備的正常運轉,這次一共累計了2200多個小時的監控。”

在邊抗疫邊復工的過程裡,王民更加深刻地感覺到了智能化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收益,“我們有一條智能化的生產線,可以由一個人管控十幾台機器,過去我們這一條生產線得要幾十個人來做,所以效率就不是一倍、兩倍的增長。在我們應對一些突如其來的災害的時候,效果非常地好。”

最近,中央多次會議提及“新基建”,這並非應對疫情的應急之策,而是過去政策的延續,只是被疫情按下了“快進鍵”。借助危機重構生態布局,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已經成了中國制造必須直面的升級之路。

趙錫軍表示,“在防疫、抗疫的‘戰爭’中間可以看出來,新技術展現出巨大的能量,它不僅僅是在應對疫情,同時在增強我們經濟的新動力和競爭力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再加上我們現在不斷強調數字化,那麼數字經濟就越來越成為我們整個經濟的一個重要貢獻力量。”

韌性十足,后勁更強

逆勢加大人才儲備,危機難阻“中國制造”揚帆出海

疫情之下,蕭條和迷惘不是中國經濟的關鍵詞。相反,隨著春天的到來,各地紛紛推出硬核措施,火力開啟新一輪的復工版“搶人大戰”。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搶人大戰”透露的信號,是大家一致看好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尤其是本次疫情之下所展示的韌性和底氣。

在王民看來,中國經濟的爆發力是很強的,“現在我看到很多省市自治區的大項目都已經落地,所以對工程機械的需求是一下子就要拉起來了,現在對我來講,危中有機、機不可失,所以要趕快地滿足市場需求,我們有的崗位都是24小時在工作了。”與此同時,徐工近幾年還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外貿收入年年增長,“自營出口我們1月份增長了61%,2月份翻番,2月24號,我們就有數百台工程機械設備發往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說明什麼?不僅說明中國經濟的韌性足,也說明中國工程機械的自主品牌在全球有市場。現在誰能抓住機遇,誰能轉危為機,誰就能夠實現更高質量的、高速度的發展。”

從徐工集團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中國制造的雄心。“中國的企業已經是世界的企業。任何一個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國際化率不到百分之五六十以上,就談不上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王民說,“世界很大,我們要把這個國際化目標牢牢地盯住,把它做好。”

也正因為這樣的高歌猛進,徐工集團當下不僅一個都不裁,還要加大人才儲備。往年校園招聘的規模在千人左右,今年由於把國際化上升為主戰略,所以徐工還要再招聘200人左右的國際財務、金融、法務人才,以保証戰略目標的實現。

很多人認為,經歷短暫停滯的中國經濟,已經迎來了發展拐點,尤其是將在全球市場發揮愈加強大的作用。趙錫軍對此分析認為:“在疫情過后,中國經濟會有一個強勁的反彈,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的經濟規模已經全球第二了,我們的制造業是全球第一的,很多這個領域裡頭,特別是有些骨干性的企業已經是整個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裡頭不可或缺的核心一環。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是國內的市場,而且是國際的市場,都會有很強的恢復。”

硬實力讓企業立住腳,軟實力讓它們邁開步、走更遠。盡管戰“疫”還沒有最終結束,但這注定是一場完勝之戰。歷經考驗的中國制造,也必將在風霜過后,傲立春光。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