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研究

擁抱內容科技創造思想與科技融合新優勢

唐勝宏
2020年09月02日16:54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導 讀

媒體隻有緊跟技術發展趨勢攻堅克難,才能佔據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也唯有創造出思想與科技融合的新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類的社會活動過程,就是人類交流信息和應用信息的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必然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人類歷史上經歷過四次傳播革命:文字的發明,讓信息突破時空阻隔,標志著人類真正進入文明時代﹔印刷術的發明,讓信息生產和傳播實現批量化,人類進入大眾傳播時代﹔電信技術的發明,催生了電報、電話、廣播、電視,人類擁有了“千裡眼”“順風耳”﹔第四次就是我們正身處其中的互聯網革命,將前三次的成果融為一體,讓我們走進了“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時代。

內容科技的實質性飛躍:內容即數據

傳播技術的演進,推動著人的感官認知的延伸和傳播介質與手段的升級,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互聯網時代,伴隨著數字技術和數據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使得信息(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產生了數量和形式上的質變。人們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事物運動狀態和變化的訊息和信號的採集、呈現,發展到了數字化和數據化層面,不僅使得可記錄的信息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而且使得人們能夠打破信息的外殼,通過數據化分析發現信息背后事物更本質的區別和聯系,也使得信息的生產、分發、接收和反饋能夠借助智能化工具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此我們看到,“內容即數據”,是信息科技,亦即內容科技的實質性飛躍。正是信息技術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獲取和加工信息的手段,突破了人類大腦及感覺器官加工處理信息的局限性,從而使得人類及媒體獲取、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內容科技使得技術和內容愈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技術已深深地融於內容之中。離開新一代信息技術,內容的存儲、傳輸與加工利用的效率、廣度和深度將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麼非數字化的內容正在不斷進行數字化升級,數字化內容又力求數據化以實現更高級的應用。

因此,技術對於媒體的發展、對於內容產業的發展變得空前重要。如果說思想情感是內容的實質性內核,那麼如今,技術成為與之同等重要的支撐力量。技術與內容深度融合正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技術決定了內容的呈現形式、抵達用戶的速度和廣度,改變了與用戶交互的方式,甚至正在尋求入腦入心的智能手段。內容產業比拼的也不再是掌握內容資源的簡單數量,而是用技術統合調配各種內容資源的能力。

正是在這樣的技術變革大背景下,媒體發展的驅動力正在從以內容為主轉變為以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全球巨型互聯網平台的相繼崛起,不斷上演著技術與內容產業的聯姻。幾年前,有研究者就提出“媒體公司要能生存下去必須變成科技公司”。事實上,媒體行業正前所未有地重視科技的力量。2019年7月,人民網發布《人民網深度融合發展三年規劃(綱要)》,目標之一就是要逐步發展成為內容科技(ConTech)領軍企業。2019年11月,為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需求,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強化科技支撐,科技部決定批准建設“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凸顯了國家對內容科技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9年12月7日啟動運行,依托人民網建設,以人工智能研究為核心,開展傳播內容認知的應用基礎研究。

內容科技的創新應用:突破人力生產傳播內容的局限

今年3月27日,人民網發布了《2019,內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書,提出內容科技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內核,對內容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鏈條、內容產業的組織與分工模式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區塊鏈、物聯網、5G等在內的一系列數據與信息採集、存儲、加工、傳輸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催生了內容產業領域的新應用、新服務。在信息化時代,內容更多依托數字技術、數據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信息化手段進行生產、傳播,全流程與技術交融。可以說,內容科技推動內容生產與傳播全鏈條從手工業時代向工業化時代、智能化時代轉變。

1.內容採集:在傳統的媒體內容生產中,素材的挖掘和信息的獲取更多有賴於記者身體可以到達的邊界,依賴其手工記錄內容素材,即使有錄音錄像,要加工處理也非常耗時耗力。內容科技帶來的變化既體現在內容來源上,又體現在獲取手段上。首先是採集對象擴展到更廣泛的數據信息,大大突破了人的感官採集的限制。比如對地震監測儀、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的數據自動採集生成新聞,還有慢直播、無人機航拍、衛星圖像等數字化信息,都可以成為信息來源,極大地拓展了信息採集的廣度,豐富了信息的維度。其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語音信息進行機器識別、轉化,包括錄音轉文字、給視頻自動加字幕、文字轉語音轉視頻等,使其數據化、標簽化,提高了內容信息採集處理的效率,也為智能化內容生產創造了條件。

2.內容制作:在內容採集數據化、可由機器識別處理的條件下,“機器人寫稿”已成為現實,文字和視頻創作、機器翻譯寫作都能依靠機器輔助或自動完成。此外,大量基於數字建模的動漫、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內容作品,以及全息投影合成影像作品等也紛紛問世。更有數字氣味技術研發機構推動數百部氣味電影上映,豐富了內容信息的維度,加深了對人們認知的影響。可以預見,內容科技將全方位滿足人們對於內容的感官體驗需求,朝著全息媒體方向不斷創新。

3.內容審核:隨著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審核技術在文本、圖像、語音和視頻等不同模態數據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有明確定義和邊界清晰的任務上,機器審核的效率遠超人工審核,精度接近甚至超過人工。智能審核技術還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穩定、統一的審核能力。此外,通過內容核查系統,可以檢測和過濾內容發布平台潛在的虛假信息、違法信息,並為內容生產者核查事實提供輔助,成為一種新型“把關者”。2019年,人民網提出將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風控大腦”,構建對海量全媒體數據的高通量感知、智能理解、深度挖掘、安全預警和全息展示的風控平台。目前,人民網“風控大腦”已完成初步版本建設,數十種審核算法正在逐步上線,系統已經在小范圍測試使用,未來將向社會逐步開放。

4.內容傳播:在技術支持下,內容的多渠道一鍵分發、機器自動抓取發布已成為常態。個性化定制、算法推薦,使得內容獲取千人千面,讓信息分發更加精准,信息服務趨於個性化。文字和語音搜索、機器人問答等也成為內容傳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無論是信息推送服務還是用戶主動搜索信息,讓內容與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和場景實現智能匹配,成為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在內容傳輸網絡向超高速率、超大連接、超低時延的5G轉型升級的條件下,超高清視頻、遠程高清直播、多元視角交互性視頻傳播等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可驗証、可追溯、可確權的信息傳播也非常值得探索。此外,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合成制作的虛擬主播已頻頻亮相,僅需輸入文字版新聞,就可以自動生成多語種語音和配套表情,合成新聞播報視頻,能滿足大規模、高強度的信息播發需要。

5.內容反饋:當前,隨著終端設備信息接收系統的智能化,人臉識別、聲紋識別、圖像識別、數據挖掘等技術均被用於用戶互動環節之中,終端用戶的每一次內容消費行為都可以被實時記錄下來,成為對生產內容的反饋。同時,用戶的消費數據也伴隨著新的數據內容(如轉發、評論、點贊等)產生,這些內容也將回到採集環節,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內容生產機構或內容聚合平台可以對大量的用戶反饋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進一步指導后續的內容生產、分發等各環節,提升了內容生產傳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迎接內容科技的挑戰:創造思想與科技融合新優勢

內容科技的發展,引發了內容生產、分發與消費全鏈條的變革,讓傳播方式、媒體格局、輿論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作為人類交流信息和應用信息的媒介,已經突破了傳統的介質形態和時空邊界,逐步走向萬物皆媒,發展成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而作為實體機構的媒體,也不再是生產傳播內容的唯一主體,在技術賦能下,全員皆媒體。主流媒體作為專業的媒體機構,如何建立與內容科技生產力相適應的內容生產傳播關系,不僅事關媒體自身的生存發展,也事關社會主流價值的傳播與共識達成。眾所周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掌握內容科技的勞動者,擁有內容資源(數據資源)和先進內容生產工具的主體,必然在內容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在內容科技推動下,內容提供者、技術供應商、平台運營方、終端生產商等內容產業鏈條上的各方,現階段都在不斷強化優勢、相互拓展,引發了內容生產傳播領域各主體地位作用以及分配方式(經濟關系)的變化。同時,內容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也使得原來以國有制為主的內容生產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改變。

為此,主流媒體要在內容科技發展大潮中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一是擁抱內容科技,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斷實現突破,牢牢掌握先進內容生產力,發揮長期積澱的內容優勢,提升內容資源的數據化開發利用能力,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充分運用技術統合調配各種內容資源,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二是用好商業化、社會化的互聯網平台和科技企業,探索建立內容生產領域國有制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特殊管理股制度等新型體制機制,真正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打造引導人民、服務人民的全效媒體﹔三是大力培養和吸引人才,讓內容科技更好地為內容產品的思想情感服務,既有效提高正能量傳播的質量和水平,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又有效防范虛假違法信息的傳播泛濫,使網絡空間更加清朗,更好地完成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

內容科技發展推動媒體工業化、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不僅需要技術進步,更離不開人的價值理性。媒體隻有緊跟技術發展趨勢攻堅克難,才能佔據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也唯有創造出思想與科技融合的新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為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來源:《青年記者》2020年8月下】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