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打破沉默:“沉默的螺旋”理论再思考【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打破沉默:“沉默的螺旋”理论再思考【2】

陈宏波

2012年11月12日15:1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同一个场域内“沉默的螺旋”可能发生的变异

不难看出,诺依曼所谓的沉默的螺旋是可以放在某个具体的场域中的。那么,我们不妨按照诺依曼的分析思路来展开我们的讨论。我们知道,拥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人毕竟是少数。当他们想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们首先会评价一下意见气候。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一致,那么他们将积极地参与讨论。反之,他们则选择沉默,以避免被优势意见群体所孤立。但是,正如布尔迪厄所指出的那样:场域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根据博弈论的观点,个人在进行策略选择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自身的成本和收益。大多数行为的背后都暗藏着损失最小化或者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当他们的意见表达明显关涉到他们的利益的时候,事情可能就不像诺依曼想象的那么简单了。只有在个人因表达观点被孤立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大于他们表达自己观点所带来的收益大,或者个人因表达观点被孤立给他们带来的损失比他们选择沉默所造成的损失大时,他们才会选择沉默。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才比较有可能奏效。

(二)不同场域中“沉默的螺旋”的不同表现

布尔迪厄笔下的场域是各种各样的,每一种场域不仅有它独特的行事逻辑,而且每个场域的自主性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自主性强的场域遵循的是“是非”逻辑,自主性弱的场域遵循的是“敌友”逻辑。相比于自主性强的场域,“沉默的螺旋”更有可能发生在自主性弱的场域中。Andrew F.Hayes[10]对意见环境的实验控制证实了这一点:敌对性意见环境比友善性意见环境造成了更多的意见表达规避策略。下面,我们以一些具体的场域为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所有的场域中,科学场域可以说是自主性强的场域,而政治场域则是自主性弱的场域。当然,我们还可以将科学场域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科学场域和社会科学场域。在自然科学场域中,由于研究结果的相对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因此,当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时,经过科学的论证,最终要么是有一种观点被驱逐,要么是两种观点各有其适用范围,总之很难出现诺依曼所谓的“沉默的螺旋”,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至于社会科学场域,则往往是几种观点并存,它们各自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谁也无法完全取代谁。此时,意见之间的博弈均衡或许比“沉默的螺旋”更适合用于为其注解。我们再以自主性较弱的政治场域为例。从表面上看,“沉默的螺旋”理论似乎很契合这种场域。然而,由于每个政治场域的规则等的差异,“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解释力也会有些不同。我们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政治场中,共和党和民主党长期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共和党主张小政府、减税、强军、自由贸易,限制非法移民,反对同性恋婚姻、堕胎权,反对限制持枪权等。而民主党的政见基本上与之相反。也正是因为这种相反,因此,他们一开始就获得了不同选民的支持。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公司2011年公布的民调结果,47%的美国民众支持共和党,而民主党也得到了46%的支持率。他们都很清楚,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博弈是一种重复性博弈,也就是说,即使这一次某个党派竞选失败了,他还有可能在下一次的竞选中获胜。因此,当其中一个党派竞选失败时,他没有理由选择沉默。相反,它仍在大声疾呼。这也就造成了两种意见的相对均衡,并没有出现诺依曼所谓的“沉默的螺旋”。

(三)不同场域的相互作用对“沉默的螺旋”的影响

场域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这并不能排除场域与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姑且假定在某一个场域中已经形成了诺依曼所谓的“沉默的螺旋”。少数意见者虽然害怕被孤立,但是他们的策略选择并不只有沉默一种,他们或许还可以选择寻求来自于其他场域的支持,只要其他场域是存在的,而且搜寻成本是他们可以接受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达赖喇嘛。我相信达赖喇嘛也很清楚,在大陆,他的意见是弱势的更是不受欢迎的,可以说,他暂时处于沉默的螺旋的低端。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到台湾、美国等与大陆持不同政见的地区去传播他的言论,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支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但是,其他场域确实对原来他所处的场域产生了作用:原来场域的空间范围随着他的言论的扩散扩大了。此时,原本“沉默的螺旋”也被激活了。当然,它并没有表现为反转的沉默的螺旋,而是处于一种博弈均衡,两种意见都据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不同场域之间的相互将对沉默的螺旋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基本结论

概而论之,场域理论的观照下“沉默的螺旋”将发生变形。具体说来,在同一个场域内,假设人是理性的,那么“沉默的螺旋”只有在个人因表达观点被孤立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大于他们表达自己观点所带来的收益大,或者个人因表达观点被孤立给他们带来的损失比他们选择沉默所造成的损失大时才会发生作用。在不同的场域中,由于规则、自主性等方面的差异,“沉默的螺旋”理论也会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在不同场域之间相互作用是可能的条件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将受到挑战。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沉默的螺旋”与不同意见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均衡这两种情形在短期内将同时存在,而从长期来看,后者将更加具有解释力。(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德]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大众观念理论:沉默螺旋的概念[A].常昌富,李依倩.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0.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3-94.

[3]Theodore ?Lewis ?Glasser,Charles ?T ?Salmo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M]. NY: The Guilford Press,1995:265-266.

[4]陈力丹.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J].国际新闻界,1998 (1):46-48.

[5]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2):39-41.

[6]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17-22.

[7]周宏刚.沉默不再扩散——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J].东南传播,2006(5):45-46.

[8]原源.变幻的螺旋:社会舆论形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面临的挑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152-154.

[9]L.D.Wacquant.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Sociological Theory, 1989(7):39.

[10]Andrew F. Hayes. Exploring the Forms of Self-Censorship: On 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the Use of Opinion Expression Avoidance Strategie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57(4):785–802.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