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的传媒品牌建设--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2年第4期

初级阶段的传媒品牌建设

王晓明

2012年11月13日13:23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做江苏电台节目评估活动的评委十年了。每月一次听评,经年累月,对我常听的江苏台的音乐节目已有较深了解。在我听来,一些节目做久了,主持人难免产生疲态,通常表现为语言的油滑,南京话叫“甩”;节目的程式化,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车轱辘话,了无新意;缺乏激情和活力,从话语中难以感知他对身边这个变动着的世界的反应。我在评估会上,往往对两类节目赞誉有加,一类是新人新节目,有创新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尤其是新人对节目的一种新鲜态,这是需要我们评委倍加呵护的;一类是状态稳定保持在品质高位的老牌名牌节目,如FM97.5的《蓝色音乐田》、《赫柏湾音乐时间》,我称之为可“免检”的节目。刘伟是一位大学老师,《蓝色音乐田》是他在江苏电台的客串节目。每天晚上,刘伟在节目中,为听众送去或清灵或醇和或悠远的迷人的音乐,坚守十年,依然保持着原初状态的活力,稳定的品质,对听众的诚意,对音乐对生活的挚爱。这是多么可贵的恒定的品性啊。每年,电台都会调整节目,像《蓝色音乐田》这样的节目,有谁舍得调整呢。

由此想到了《视听界》本期的封面话题“城市台的忧与优”。我们所约所选的稿件,多从战略战术层面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并试图给出对策。这些,都是城市台在媒介过剩年代生存与发展的良方。我想补充的建议是,抓视听市场,抓广告吸纳,不能本末倒置,优质的内容永远是所向披靡的竞争利器。不管是城市台还是省级台,如果每个频道、每个频率始终保有一个或一批有死忠受众的品牌节目,何愁没有视听率,何愁没有广告投放呢,比如《非诚勿扰》之于江苏卫视,《嘀嘀叭叭早上好》之于江苏交广网,《东升工作室》之于南京新闻综合频道。

传媒品牌建设知易行难,不少台长和“道长”难以忍受节目培育期的漫长和煎熬,恨不能一个节目出来立马在同类市场上独占鳌头,一招制胜。须知传媒品牌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因而附带有比一般商业品牌更多的情感、思想要素,其核心价值——品牌影响力、创新力、传播力、责任感,受到的制约因素更多;传媒品牌周期短,持久性差,容易昙花一现;共享度高,凝聚力不强,消费者对传媒品牌的依赖性和忠诚度不高;有地域局限;二次销售不容易形成与消费者的情感黏性;除了视听率,传媒品牌难以进行一般商品的量化标准测评,难以按照统一的工艺进行批量生产。这些特质都说明,传媒品牌的生成和维护,难度高于一般商业品牌,传媒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行为,难以一蹴而就。像江苏电台这样,长达十年坚持每月对所有播出节目进行随机抽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优秀节目给予表彰奖励,以我目力所及,在国内的广电传媒中还不多见。

我对现阶段中国传媒品牌建设的描述是:

——戴着镣铐跳舞。传媒市场化程度太低,束缚较多,所附着承载的东西有时过于浓烈,有形的无形的管制、条条框框甚多,随时可能破坏处于萌芽状态的品牌。

——跟着感觉走。品牌概念已经进入到传媒的运营当中,但大多没有放到企业文化的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尚处在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宣传意识强,市场意识弱;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市场意识过强而弱化了大众传媒应有的公信力原则。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严重缺乏原创精神,抄袭克隆成为业界默认的一种常态;版权意识薄弱,执法不力,抄袭成本低廉或者没有成本;缺乏传媒个体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同质化竞争态势居高不下,频道资源浪费严重。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品牌,于是媒体给品牌增添了很多不能承受的东西,比如很高的收视压力、创收指标,死命榨油,连皮带肉一起红烧,骨头也拿出来熬汤,忽略了对品牌的精心维护,结果是越做越浮躁,越做越烂,把品牌生生给做砸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区域媒体受限较多;品牌工程远未实现全国化,更谈不上国际化。

传媒品牌建设,可谓是任重道远。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