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媒体”成为传媒业界的热门词汇之一,传统广电媒体纷纷拓展新产业,布局全媒体,一场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变革正在启动。在这样的全媒体战略背景下,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全媒体记者”应运而生。
全媒体记者,是从国外传媒界流行过来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传媒界较为通行的定义认为,全媒体记者,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全面报道,传播渠道涵盖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
目前,已有一些广电媒体的首批全媒体记者经过培训正式上岗,还有一些广电媒体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推出自己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在全媒体记者火热的现象背后,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思考一:全媒体平台搭建好了吗?全媒体记者是伴随全媒体这个概念而来的,对于全媒体,业界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误区,就是做成“全面的媒体”,即横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刊,拥有全部的传媒报道形态。于是,整合成立了集团,将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多种媒体一一囊括,但这些媒体作为单一媒体,仍然各自为政,无法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思考二:全媒体记者训练好了吗?全媒体记者的要求是一身多能,既能服务于广播、电视,又能胜任报刊、网络记者的角色,关于新闻报道的十八班武艺得样样精通,从个体角度而言,目前培养出来的全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达到这个标准了吗?有的媒体对记者只是进行了普通的采、写、摄、录、编、播训练,为其配备了先进的装备,就认为培养出了全媒体记者。
思考三:全媒体新闻满足需求吗?每种媒体有着自己的报道特点和要求,文字报道要求内容翔实有深度;广播报道要求短平快;电视报道要求画面先行,现场感强;网络报道要求快速、及时、海量;手机报道要体现出移动性、个性化……全媒体记者采集来的新闻能满足每种媒体专业的需求吗?在独家新闻越来越难的今天,媒体追求的是独家角度,同一个素材,全媒体记者采集的各种类型的新闻能做到角度的不一吗?
面对全媒体记者这一新概念,业界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本期《视听界》关注这一现象,在肯定业界对这一概念探索的同时,也提出我们的思考,希望对业界的探索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