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电视节目的改善之道--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2年第5期

教育类电视节目的改善之道

惠雨燕

2012年11月13日16:16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教育类电视节目传播教育信息,内容广泛和丰富,凡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题材都可以是它的表现对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纪录片、系列专题、讲座、访谈、竞赛。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逐步从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互动传播模式,教育类电视节目的效能和形式也将得到更大的提高和丰富。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开办的教育类节目有了较好的发展,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有的甚至比综艺节目的收视率还高,如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引发了国学的热潮。不过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教育类节目也存在不少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类节目生产部门较为弱势,投入大,相对产出却较少,经济效益差。节目制作部门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对教育类节目的衍生产品开发得不够,传播渠道也不够多元化。

人们在经历了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后,收视需求落在教育类节目上的不多,而且有些教育类节目形式过于呆板,把观众当作受教育者,以“传教者”的角色去传播信息,教导味浓重,节目乏味、无趣。

教育过程应该是双向的,但目前的教育类节目缺乏互动性,仅仅是“我播你看”,没有及时的反馈,即使有所反馈,也存在滞后性,影响观众的收视热情。

二、改善之道

1.引入市场机制

一是通过市场手段逐步促进教育类节目的繁荣。教育题材的广泛性并不等于教育类节目定位的宽泛性。栏目化并不是教育类节目的最佳形式,教育类节目应以系列化节目为主,节目生产专题化、项目化,通过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经费预算、观众定位、收视预期、节目回报等之后,再投入制作,确保节目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教育类节目如果定位过于宽泛,会失去固定的受众群,越专业的教育类节目越能吸引目标受众和广告客户的眼光。

二是开发市场。节目专题化可以吸引相对固定的受众群,而拥有固定受众群的教育类节目对应着潜在的消费群体。教育类节目在提高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同时,做屏幕外的延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制作配套的图书、杂志、产品直销等,形成策划、制作、宣传、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配套的流程。目前,有些传播美妆时尚知识的节目做了初步的尝试,比如湖南台教育类美妆节目《我是大美人》开辟了淘宝网的旗舰店,出售在节目中介绍过的产品,节目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做观众的购物参考,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2.注重服务性

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理念转变是教育类节目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做得比较出色,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职来职往》为大学生开设了一堂免费的就业指导课。它通过求职者和面试者之间的观点碰撞,以择业观和就业观的话题辩论为基本形式,反映职场真实面目,还原职场法则,旨在引发人们对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入思考。节目不说教,不夸大,解开了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上班族就业的各种困扰,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3.融入娱乐元素

过度强化教育功能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反而让受众对其敬而远之,节目在发挥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应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可以在教育类节目中加入娱乐元素,综合利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让单纯的说教演变为一种更为轻松愉悦的方式去传播知识。比如湖南卫视的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和生活智慧类脱口秀节目《百科全说》,前者宣传文化、行业,后者介绍养生之道,虽然节目形式夸张、搞笑,但是每期节目观众都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实现了节目教化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4.增强互动性

数字电视的普及为教育类电视节目实现良好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以数字电视为载体,利用交互性极强的数字电视技术进行节目的设计和制作,为受众提供互动电视节目服务,改变了教育类电视节目原有的单向传播方式。主要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节目单、网络电视等方式实现。如网络视频点播能够实现基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双向、实时、互动的收看模式,与互联网连接,共享网络资源,实现了节目按需观看的便捷,满足受众的需求。

5.强化品牌意识

品牌节目的文化蕴涵要一脉相承,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定位,不断创新求变。一些知名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已经有了品牌建设理念,比如央视的《百家讲坛》,其学术大众化、讲座故事化、雅俗共享的节目理念,赋予它浓郁的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唤起观众对文化的认同与参与,使得观众养成了自然的收视习惯,也将“百家讲坛”这个品牌“烙”在了观众的心里。再如央视10套的《希望英语》节目主办的希望英语大赛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的英语比赛盛事,其品牌效应已经显现。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