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节目如何去成人化--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2年第5期

少儿节目如何去成人化

苗艳

2012年11月13日16:4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电视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大众传媒,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4—14 岁的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为2小时左右。遗憾的是,少儿节目在内容、形式和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成人化倾向,成为阻碍节目健康发展的顽疾。

1.内容的成人化

近年来,一些少儿节目片面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热衷于举办各类时装表演和五花八门的选秀活动。这些节目与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生活严重脱节。儿童身着奇装异服,登台模仿成人表演,扼杀了孩子们宝贵的童真,使众多头脑清醒的家长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忧虑不已。

不仅少儿真人秀节目成人化倾向愈演愈烈,连儿童动画片也越来越成人化了。不少儿童动画片的台词油滑、低俗、暴戾,江湖气味很浓;有的渗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玩世不恭等低俗意识;还有的把成年人的谈情说爱也搬进了儿童动画片……

2.形式的成人化

少儿节目应当以娱乐性、趣味性见长。但是,现在的少儿节目却对儿童的所需、所想并不真正了解,习惯于从成人的角度来构思节目,缺乏少儿节目应有的娱乐性、趣味性,在形式上与成人节目区别不大。

3.语言的成人化

现在的少儿节目缺乏孩子稚气、率真的语言特色。成人语言、书面语太多,不生动,不形象。有的主持人面对学龄前儿童,翻来覆去地讲着一些只有成年人才能听懂的词语和成语;有的节目虽然让孩子来当主持人,但是这些小主持人却口口声声地说着大人话,背诵着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懂的台词,听起来十分别扭,导演的痕迹明显。

出现上述种种现象,主要在于节目制作人员的“少儿本位”意识并未树立起来。要克服少儿节目的成人化倾向,充分发挥少儿节目的功能和作用,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关注童心世界,立足少儿本位

在成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总是把儿童看作是成人的附庸。只要听大人的话,服从大人的做法,就是好孩子。儿童的成长、发展由成人来设计、规划和主宰,儿童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首先,少儿节目制作人员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实际,理解少年儿童的所思所想。一些优秀的国外少儿频道十分注重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美国迪斯尼频道在做节目之前,经常和几百个孩子交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测试,以保证节目有足够的乐趣和效果。

其次,改变少儿节目由成人主办、主宰的格局,尽量让少年儿童参与节目的采编。由优漫卡通卫视制作的《我爱饭米粒》节目,重视“为孩子们而制作”的节目理念,并在去成人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我爱饭米粒》由《开心煲仔饭》和《我爱上学》两个部分组成。节目中没有专家评委、老师和家长来指手画脚、耳提面命,也没有导演的痕迹,有的只是在现场为孩子们服务的工作人员。孩子们成了这个节目的主人。在《开心煲仔饭》里,“团队精神”、“荣誉感”、“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等优良的意志、品质,能够在孩子们的身上体现得充分、鲜明,制作人员只是把特定环境下孩子们的真实表现记录在节目中。

2.坚持娱乐性原则,处理好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少儿节目即使强调教育功能,也应该把价值观念寓于娱乐、游戏、故事之中。少儿节目首先要让孩子感到快乐、好玩、有趣味,让他们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度过童年。孩子看电视就是“看热闹”,就是娱乐,在玩乐中学习和模仿。

少儿节目应该有教育主题,但不能夸大教育性,更不能以教育来涵盖少儿节目的所有属性。电视是少儿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是他们娱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但不能替代学校的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3.主持人语言宜口语化、趣味化、孩子化

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比不上成年人,口语具有浅显易懂、亲切感人、表现力强的优点,是最适合儿童听的语言。有的节目主持人故意装成小孩儿模样,说小孩儿话,以为这样便能吸引孩子,致使少儿节目言语夸张、动作做作,严重脱离儿童的实际。

要做到语言的口语化,主持人应尽量选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口头语以及儿童一听就明白的短句和简单句。主持中的幽默插曲、穿插的小故事、摹态拟声、夸张的戏剧性冲突、引人人胜的情节等, 都可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这些因素能有效解除儿童的心理疲劳,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愉悦的心情。追求语言的趣味性,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使儿童获得启示和教益,以不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底线。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优漫卡通卫视)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