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创新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创新
课本上已有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关注身边新生事物、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也同样不
可忽视。我们传统的《新闻采与写作》的课本上更多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及其相关写作方式。但是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的课本来不及更新。于是,如何让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老师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昌大学采写课的老师就曾专门抽出时间讲述网络新闻、微博新闻、全媒体写作等知识点。他的教案如《新闻学子投稿和实习的技术要领》、《“全媒体报道”之说》、《传媒微博如果走向“专业”》、《记者采访防拒十五策》、《微博新闻的特征及其采写原则》等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时又使传统的教学知识得到升华。
6、 专题讲座—指点人生
比起一般的讲座,专题讲座对学生的益处是更大一些。本科生导师的专题讲座很具有针对性,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建议也更具有建设性。
如该校新闻系教师王卫明曾主持的《理想目标、专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新闻学子的见习与实习》、 等专题讲座就是专门针对新闻学子所困惑的点展开的。不止相关班级学生会去听讲座,就连在校的研究生也会经常去光顾。
7、 将作业与投稿相结合—另类实战
根据最新的投稿、比赛讯息制定作业,也是另一种“实战”。对于新闻系的学生来说,很多时候“作品才是王道”。
2009年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师王卫明曾要求该校2009级新闻系学生写传播行为分析,并鼓励积极投稿。结果,2009届新闻系应蕊蕊同学写的《中国农村传播行为分析》被 《青年记者》杂志刊登了出来。此外,该系2008级学生许文超和李文清同学曾凭借《召庙北五台山市场营销策划案》在内蒙古赤峰一旅游公司面向全国征集景区市场营销方案的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八个省区所投的20份策划案中,最终凭借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扎实的调研拔得头筹,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营销方案,并赢得了2万元的奖金。而这份方案的溯源则是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师刘西平在他主讲的《营销实务传播》课上给大家布置的课程实习作业。
二、 充分利用好校园媒体,并加强校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践对于检验所学是很重要的。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对于校内实践而言,校报、校内杂志、校内门户新闻网站无疑是新闻系学生很好的实践基地。据了解,国内的本科院校几乎都会有相关的学生组织。这些学生组织每年都会得到学校所给予的鼓励和资助。虽然校园这个平台无法和社会这个大舞台相媲美。但是对于新闻初学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所谓的“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便是这个道理。
南昌大学作为国内很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在学生组织这一块也相对比较齐全和完善。不过虽然各个学生媒体都是做校园新闻与宣传这一块,但是各个组织都会有自己的偏重点。如南昌大学记者团是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领导的,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展开宣传,主要负责校报这一块;南昌大学学生通讯社则是在校学工处领导下的组织,主要负责校内新闻的采写,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便是《昌大学生》这份杂志。而南昌大学家园网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则同样助力于学校的宣传工作。此外,还有各个社团下面分支出的宣传部门等都是离不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的。虽然相关组织都会有各自的指导老师,但是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学生工作的。很多参与过这些组织的学生在进入媒体工作时比那些没在社团锻炼过的学生上手要快很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的招聘单位在招录新闻人才时越来越重视社团经历的原因。
而校外实践则是指在媒体实习。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实习。
据了解,南昌大学新闻系的很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利用寒暑假在媒体实习。他们有的是通过毛遂自荐进入媒体学习,有的则是通过老师、学长学姐的推荐获得实习机会。这种实践对更好地认识新闻行业从而更快的融入新闻行业是极其必要的。当然,自发产生这种行为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为还是会有很多人仅仅把毕业实习当成是理所应当。因此,学校和老师一定程度上的提点和建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很必要的。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老师给予更多的重视,学生自然就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媒介实践与校内实践最大的不同就是接触面更广,而与课内学习相比就是能接触到新闻第一线。只有真真切切的接触,才会对新闻有感觉。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都会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遇到难题就能得到老师的提点和帮助。不难发现,新闻业已经呈现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媒体行业越来越降低了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转而越发重视新闻人才的实习经历和实习成果。例如,南昌大学2008级新闻系学生张力、沈念祖、胡飞军等同学就曾在大学期间不断在各大媒体实习,他们在本科阶段发表的稿件数很大。而正是这份在实习期所积累下的宝贵经验最终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了相关媒体岗位工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