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新浪微博中的社会互动--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新浪微博中的社会互动

徐超超

2012年12月05日16:3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互联网技术为人类的互动行为提供了的新的互动域。借助互联网人类可以超越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主体范围限制、交往方式的限制,实现对人类的互动行为的重构。新浪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既有论坛,QQ,人人等传统网络平台社会互动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互动特点。本文通过概述新浪微博作为网络互动平台所具有的共性,结合新浪微博互动呈现出的新特点解析网络中的社会互动,并探讨网络互动与现实互动的关系。

关键词:新浪微博,网络互动,现实互动

互联网催生了社交网站的诞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的更加紧密了,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兴的社会交往空间——赛博空间(cyberspace) ,深刻而迅速地改变了社会互动的面貌。在QQ,人人,微博等社交网站中,用户的选择更为宽泛:可以完全匿名,与陌生人互动;可以部分公开,强化现实中已存的人际联系;也可以完全公开私人真实信息。这就使网络互动与现实互动产生了交叉和融合。本文以微博为例,谈一谈网络中的社会互动。

微博(Micm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通过登录网站、手机短信、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多种途径及时更新并公开发布博客。每条微博客长度限定在140字以内。用户自由选择可阅读的人群范围,不仅强化现实中原有的人际联系,而且可以密切关注喜爱的名人和公共话题。正如卡多索所言:“我们处在一个新空间概念之中,亲身的和虚拟的彼此影响,为新式的社会化、新生活方式和新社交组织形式提供成长的土壤。” 截至2012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3.68亿,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000万条微博内容。可见微博惊人的影响力与爆发力。在微博这个平台中,人仍然是主角。网民通过链接而形成的一个活跃的、有生命力的社群,在互联网中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联结和组织起来的。

一.新浪微博的网络互动的共性

新浪微博中的社会互动,有着其他网络平台的互动特点。它是一种间接性的虚拟化的互动。所谓间接性,是指必须以电脑作为双方互动的中介,而虚拟性则是指人们再也感受不到在物理空间中感受到的方位,也无法触摸到屏幕中所显示的网络事物。人们的交往完全悬浮于虚拟空间之中,网民依赖电脑,并通过控制其输入和输出设备交互作用;人们不是面对面,而是借助文本进行间接的交流。也正是这种间接性与虚拟性的特点,让网络互动的开放性大大增强。陈文江、黄少华认为,“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人们的交往变得充分自由与难以控制。在互联网上,没有一个管理者,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亦是组织者;既是观众,亦是演员。这使得互联网成了一个真正自由的场所,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其中存在着无数的不确定因素与无限的可能性,从而使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与别人交流和交往。”新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传播者和接收者。

笔者认为网络互动的最大特点是还是它的超时空性。它超越了传统的地理时空限制,可以进行多向互动,实现在人的身体缺场条件下的交往。威廉?米切尔指出:“网络消灭了一个清楚地识别公民身份的传统尺度,在普通的城市空间格局中,你的处所通常表明你的身份(而你的身份则通常决定你可以在哪里生存)。地理即是命运;它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常常简明而残酷……然而,网络把交流空间予以分解,从而摧毁了地理代码这一法宝,并不存在哪一个地址更好的问题,即便人们看到你行走于合适的地方、同合适的人在一起,你也不能试图据此来定义你自己。

此外,微博等网络互动过程中的语言性的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陈晓强、胡新华强调了网络互动依赖的特殊语言符号。虚拟社会交往主要依靠语言符号,并且是以书面语言符号来实现互动的。这种符号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社会业已形成的语言符号,如汉语、英语等;第二种是计算机语言,如JAVA等;第三种是网络语言符号,这是一种产生于网络空间,仅限于网民交流的新的语言符号。新浪微博以文字,图片,视频和为网民熟知的表情符号作为网络互动的的载体。

二.微博互动的新特点

新浪微博相对于QQ,人人等社交平台外,还呈现出新的社会互动的特点。从互动的主体看,微博中的社会互动主体更加宽泛,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互动的模式,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包括人与组织的互动,实时性更强。郭玉锦、王欢认为“网络一来延伸了人际关系所及的范围使得人际关系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二来是计算机网络增加了我们认识各式各样的人的可能性。亦即,我们所说的网络可以拓展个人的人际关系,在于我们可以凭借网络跟原来就认识的朋友保联系,还能使得陌生人之间有互相接触与建立关系的机会,甚至进一步与网络上的陌生人发展成为好朋友或恋人。”微博中的社会互动既包括在线个体和在线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也包括在线互动对地离线沟通的影响。人们可以持续地展开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社会互动。微博具有方便快捷、反馈及时、低成本、低门槛等优势,被政府部门看好,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近几年全国的两会上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不仅代表委员们可以通过微博这个虚拟平台接触到大量民众,进行议政,广大老百姓也能实时参与其中进行有效交汇与碰撞。微博因为内容短小精辟、更新快且集中.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讨论直击主题,话题本身的发散性与延展性也更强,营造出一种平等自由的讨论氛围。这种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网络时代互动的新特点。

微博之间的社会互动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微博不仅具有QQ和人人的聊天分享功能,而且能随时随地接受最新消息(包括好友动态,社会时事等),并及时参与信息互动。这种个性化主要表现之一是交往活动的对象将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传统的交往只能在一个十分有限的人群中选择特定的交往对象,交往活动本身也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而失去独特的个性特点。在QQ和人人等平台上,我们大多数也只是关注我们周围同学朋友。但在微博中。我们就可以在几十亿人当中真正自由地选择我们交往的对象,可以按照任何特殊的条件去选择交往的对象,而且这种选择性对网络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认为网络交往需要两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假如无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一个异质的社会将很难处理社会问题”,“共同经验,特别是由塑造的共同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一个消除这种共同经验的传播体制将带来一连串的问题人格与网络互动的差异。微博充分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既有现实世界早已产生的交往群体,也包括靠“机”缘和“趣”缘联系起来的,而那些遥不可及的社会名人的微博,成为我们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窗口。再成为他们的粉丝,我们就成了与他们进行互动的参与者。个性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微博上既能匿名注册,又能以真实身份示人,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匿名参与,我们可以借助微博这个平台,将日常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发泄,记录日常琐事,减轻生活的压力。这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的“自我也存在着互动的过程”相吻合,匿名注册中的“主我”层面远远超过“客我”层面。大多数的匿名互动的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实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社会属性,所知道的只是在互动过程对方所表现出来的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实名注册,新浪加V,借助网络的平台,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把握微博话语权,呈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互联网的保护性环境使得那些在传统交流渠道上不能充分表达的人可以在网上充分发表言论,也就是说,互联网创造了机会使“穷者变富”。

微博上的社会互动,逐渐呈现出规范化的态势,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互动中的真实感增强。微博是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新浪加V更加保证了某些言论的真实性,是微博不再只是个人“吐槽”的平台,加V用户的言论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社会责任。为净化微博平台,所以言论都要进行技术过滤,它具备对敏感词过滤功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悖法律、法规以及政治宣传方针的词汇会被自动过滤掉,最终无法传播。此外,新浪微博中的微模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微话题,微相册,微群,微博秀等,可以看成是一种集体行为的模式,趣味相投的网友或是有着共同需求的博友,通过这种聚拢的方式,进行网上互动,进一步完善了微博的互动体系。如邓飞发起的“微博打拐”活动和“免费午餐”,就是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将社会上的集体行为网络化,吸引更多群众的参与,增强了社会效应。

微博上的网络互动,也呈现出一些弊端。首先网络交往的参与者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制约,网络交往的基础是网民。网民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微博用户80后群体是主力,受到知识和收入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据调查,微博上80%的用户受过高等教育,这就造成了微博上互动群体的窄化趋势。一般而言,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倾向于和亲朋好友联系,所以他们较少地需要远程联系,更不需要微博。微博上的社会互动因为个人社会地位和人格特质等的社会因素,也呈现了不平等的态势。新浪微博是通过粉丝量也的多少来表明受欢迎的程度,一般来说,普通人的粉丝量远远少于名人的粉丝,像姚晨,李开复,马伊琍这样的微博大王,他们的微博后面往往有成千上万的跟帖转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掌握了微博的话语权。不少人可能借助微博这个平台进行品牌营销,炒作自己,而普通微博用户甚至成为了他们利用的工具,红遍一时的《江南style》就是借助微博等的平台,充分发挥了网民的力量,实现了商业效应。克劳特的研究指出那些外向型的、在线下就有很多朋友的用户,参与网络社区互动的程度比内向更高,其网上的孤独感就后者低。他们将此称为富者愈富。微博社会互动的真实性有待提高。首先长期采用网络互动,会使民众的行为方式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社会化脱节。很多人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受阻,才会转向虚拟社会寻求安慰和满足,消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的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从而造成现实社会中人际互动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微博上的并不全是真实的,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很多言论可能只是炒作,毕竟新浪加V的是少数,因此,大部分的新浪微博用户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言论的随意化更加严重。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特点,使很多网民抱着游戏心态参与网上交际,对他人言行自然也是不信任。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到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网民层面分析,可能会使网民产生双重人格障碍。在网络交往中一些人认为摆脱了传统社会交往中的管理和控制,进人到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往往有一种“特别自由”、“解放了”的感觉和想为所欲为的冲动,产生网内网外判若两人的现象。

三.网络互动与现实互动

网络互动并不能取代现实社会中的互动。一方面,网络互动是现实互动的扩张和发展,两种互动方式互为补充,都对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互动在空间、时间上是有一定重叠的。吴齐殷的研究表明人们可能同时运用虚拟和现实这两手社交策略,也即两种方式交叉进行。有研究发现:在暖昧不明、敏感的且在技术上属于困难的情况下,网民倾向于采取传统的亲身参与方式进行沟通;而在沟通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愉快或忧惧的情绪、或是处理的事物过于琐碎、繁杂之时,网民则往往倾向以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来避免一些无谓的烦恼。另外,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也常被网民们巧妙地用来与他人保持社会距离以取得更大的隐私空间。一些用户只与陌生人互动,将微博作为“日记本”,将现实生活中不便言谈的秘密记录在微博上。吴齐殷对熟识关系的网络化、虚拟化也给出了社会学意涵:“第一,它意谓着在真实社会中,因客观原因被迫中断的熟识关系,在网路社会中,可得以继续维持。例如家庭中亲人的’分隔,对于社会学者而言,这是否意谓著‘家庭’这个传统的社会组织,将因网路之助,而有了新时代的意义。第二,网民借助网络将可扩展社会网络的触及层面。也就是说,网民所拥有的‘生存的空间’理论上应比一般平民来的宽广许多。但实情是否如此,则需进一步探究。”

另一方面,网络互动受现实互动制约,有向现实互动回归的趋势。根据戈夫曼的拟剧论,长期盘踞在微博等的网络互动中,民众就会不可避免的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努力压制别人不欣赏的某些方面,表现出别人欣赏的东西。长时间这样,发生的人格的扭曲,要求社会互动的参与者进行角色转变:从“网民”到现实中的“社会人”。贺佐成认为,“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互动,终归是人的互动,终归会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网络一方面不断地改变着传统的交往的方式、交往的范围、交往的场域。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社会和现实交往的限制、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制、所处地的文化和历史的限制,以及个人的性格等多方面限制。网络由现实社会而来,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不断地重构当前的社会结构。

四.小结

新浪微博碎片化的语言模式,让它成为网络平台中的一匹黑马,这匹黑马能否长久驰骋不衰,更需要时间的验证。在虚拟社会中,网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规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融人新的社会和群体,顺利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参与网络互动的同时,要随时提醒自己身处现实社会,并尽量使自己在虚拟社会中保持和现实社会相一致的身份,调整自己的言行、情绪和心态,不要沉溺在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不要忽视现实社会的人际情感。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提供的便利条件,进行人际交往的实习。(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系学生)

参考文献

1. 杨品荷 《赛博空间中的社会会动研究现状——以新浪微博为例》中外企业家 2011年第四期(下)

2. 贺佐成 《网络社会互动——一个基于结构与行为视角的文献综述》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卷第1期

3. 郭丹如 《以两会微博热现象谈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传媒研究

4.光明日报 《互联网重构了当代社会的互动模式和组织模式》 2010.5.27

5. 李芹 《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6. 陈艳 《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7年3月第3卷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