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媒体发展的驱动力【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

社交网络媒体发展的驱动力【2】

黄 璜

2012年12月06日14:42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社交网络媒体发展的微观支撑力

网络文化的深入人心。博客文化的开放性。“博客”(英文名为blog)是一种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20世纪90年代诞生于美国,2002年是中国博客的“元年”,其标志是“博客中国”的建立,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中文博客一词。博客文化最大的特色首先体现为它的开放性,这一点正好继承并发扬了互联网的开放本质,甚至将其推至一个全新的境界。博客用最简洁的语言可以表述为:源代码的开放——此亦是“博客革命的力量之源”,因为它给原有媒体传播格局带来了解构和颠覆性的冲击。在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博客文化的书籍《博客》一书中,总结出人类历史文明的两大传播模式——“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所谓的“大教堂模式”即指文明的传播需要有一个中介,这个角色便由巫师、僧侣、诗人甚至软件工程师来承担;“集市模式”则指每一个自由个体对生命的顿悟和对世界的自我主张。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的“二媒时代”也同是此论调,第一媒介时代是由文化精英、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和发布;而第二媒介时代则是消灭了中心,散点的可逆的交流。博客作为内容、媒体、知识、思想的开放源代码出现,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不同,博客的版权不是copyright,而是CC(carbon copy,中文译为:抄送)公共版权,意味着只要不用作商业用途,网络的内容可以被复制和自由延展,网络思想和外延都更加开阔[4]。

网络社区民主文化。网络社区(英文名为BBS),是源于电脑中介传播建构而成的虚拟空间,是一种社会集合体,它的发生来自于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在网络上长期发展[5]。网络社区可以被看作是公共领域的一个典型体现。因为这个话语空间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开放性、互动性、独立性、快捷性等特征[6]。网络的使用者即网民能够在这一虚拟空间里自由接受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信息或排斥与自己立场相悖的信息,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专业或关注对象而利用讨论的形式结成新的“群体”,新成员要想加入这一群体,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或身份检查,且出入自由。可见,网络使用者通过网络能更轻易地获得更多资讯,又能轻松加入讨论,这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地行使政治社会权利,进而推动民主进程。网络社区自由开放的环境将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的认知模式,即使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民主意识的教育,但“自由发表言论”就为民主化思维造就了温床。当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并成为社会主流群体后,互联网对于社会民主化的作用自然而然会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受众意识的自我提高。伴随着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受众的自我意识也相继提高。在社交网站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转化更加频繁。个体在传送信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信息时又在扮演受众的角色,而后受众又可以转化为传播者,传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其次,受众具有更强的能动性。社交网站充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受众在信息获取上更具有能动性,他们可通过自主选择“关注”其他用户来选择自己想要接收的信息,也可以通过随时发布自己的信息或者在公共空间与其他人进行讨论等方式来参与信息的传播与互动。可以说,社交网站充分激发了受众的能动性。

国外社交网络媒体的蓬勃兴起。社交网络的全球化应用趋势已经日趋明显。早在2009年,尼尔森公司的研究数据就已表明:社交网络已经超过电子邮件,成为全球第四大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7]。从尼尔森所监测的国际社交网站使用情况来看,Facebook活跃用户早已突破6.2亿[8],且优势正进一步扩大,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全球每月平均有三成互联网用户访问该网站。在中国,本土的SNS腾讯QQ占据绝对优势,其活跃用户早已突破2.5亿。[9]在社交网络媒体浪潮汹涌澎湃之时,我国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赵玲华,任英伟.公共关系中的人际关系[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22-23.

[2]袁祖社.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中国市民社会的价值理想与实践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

[4]张玲.博客文化的价值审视[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12.

[5]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London:MIT Press,1993.

[6]叶琛.网络社区,一个需要放在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的话题——对公共领域、网络社区及民主化传播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7]全球2/3网民“活”在网络社区[N].南方日报,2009-3-18.

[8]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国内SNS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EB/OL].http://b2b.toocle.com.

[9]搜狐IT.社交网站世界版图:欧洲成Facebook“殖民地”[EB/OL].http://it.sohu.com/20090608/n264393575.shtml.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