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多产纪录片有利深化“走转改”【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

地方台多产纪录片有利深化“走转改”【2】

张苏艳

2012年12月28日15:17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二、足踏基层,文接地气,心贴群众,情注笔端、话筒和镜头,才能多产、产好纪录片

地方广电媒体如何深化“走转改”,多产、产好纪录片?“走转改”活动既要热运行,也要冷思考。“走转改”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三深入”、“三贴近”是相辅相成的。“走”要脚踏实地,不能走马观花;“转”要将“空中飘”转为“接地气”;“改”要改掉“长空假”,提倡“短实真”。“走转改”是方向、方法、途径,生产纪录片是目的。当然,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广义的,是针对整个新闻战线的,对生产各类新闻产品都有效。生产纪录片只是狭义的,是指用“走转改”的实际行动,指导纪录片的生产、拍摄;深化“走转改”,是生产拍摄纪录片的前提、保证,是有很大好处的。只有从战略高度把“走转改”作为培养人才、锤炼队伍的必经之路,让基层意识、群众理念融入编辑记者的血液并成为价值理念,才能以“走转改”的良好精神状态,带动纪录片生产的整体提升。

1.“走基层,访百姓冷暖;转作风,拜群众为师;改文风,道人民心声”是践行“走转改”和生产、拍摄纪录片的共同理念和职业追求。一部好的纪录片在创作目的、审美取向,题材选择以及形式创新等方面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和统一的考量指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要记录时代脉搏、记录人民心声、记录民族财富和民族精神。这些都与“走转改”密不可分。我们生产、拍摄纪录片,走基层是正确选择,不到基层发现不了感人心魄的东西,也摆脱不了年轻从业人员的“稚气”和“娇气”,也激发不了“灵气”,储备不了“大气”。我们生产拍摄纪录片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回应社会关切,变换视角、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才能把握时机,生产适应时代的新闻产品。地方台如何因地制宜地生产、拍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在哪里,最多的还是在基层,尤其是人文类纪录片、社会类纪录片和自然类纪录片,不到基层沉下去就发现不了线索,接触不到真谛。这在本质上正说明践行“走转改”是生产优质纪录片的有效手段。我们盐城的大丰市有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建区20多年来 ,麋鹿由当初从英国获赠返回故里的39头繁衍到现在的2300多头。2008年放回大自然野生的26头,如今也繁衍到140多头。仅今年以来,放回大自然野生繁衍的麋鹿就生儿育女42头。这20多年来我台和大丰台围绕麋鹿繁衍生存题材拍摄的纪录片不下30部,其中撷取消息发往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得以播出的就有6条。我们的记者深潜滩涂被蚊咬蛇绕,所吃的苦头难以言表,当纪录产品被央视《新闻联播》采用,我们也感到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2.浅走、假走、应付式“一阵风”走、被动盲目走,都是践行“走转改”和生产、拍摄纪录片的大忌。如何有效巩固“走转改”活动成果,通过真走、真转、真改促进纪录片的生产、拍摄和质量提高?笔者认为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使之制度化、常态化。纪录片的生产难度大、周期长、要求高,在节目管理、生产经营、考核奖惩等方面,应该有别于其它节目的生产运行,应该制定一套符合地方广电媒体实际、又有利于多产、产好节目的管理机制,促进纪录片生产的生态环节更加科学、合理。二要在总结积累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存在问题,不文过饰非,不欺上骗下,谎报成绩。现在基层城市广电媒体存在一种倾向值得警惕:就是媒体的宣传管理部门仍存在着热衷于电子文稿网上办公,在网上电传通知、改号改令,下边新闻单位在网上电传回报、总结,而忽视围绕“走转改”组织大型主题采访新闻行动,忽视“走转改”专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座谈交流,检查督促、评比表彰激励等推进措施。而下面新闻单位疲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媒体市场变化,疲于应对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于是便出现开始轰轰烈烈,不久就走走停停,再下去便冷冷清清的情况。基层新闻单位的浅走、假走、应付走、被动盲目走,将直接导致纪录片的肤浅、干瘪、老套、没有创意,在纪录片的质量上也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新闻工作者就要在加强内部管理和新闻队伍建设中,高看、厚看、重看纪录片的地位和作用,转变纪录片生产机制,自觉加强管理创新、开创纪录片产业化运作路径,按照《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从增强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高度,自觉深入践行“走转改”,把践行“走转改”与生产纪录片联系起来,统筹部署、统筹安排,在走基层中不断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用“走转改”的良好状态去生产、拍摄纪录片,并以纪录片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撬动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繁荣纪录片产业,进而推动广电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