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3期

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

——从人民日报“求证”栏目两年实践说起

韩晓丽 罗 彦 肖潘潘  

2013年03月19日15:50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自2011年1月27日在人民日报要闻四版开栏以来,截至2013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求证”栏目恰好走过两年,共刊登了130期报道。

从开栏立足点“阻击社会谣传、还原事实真相”,到倡导价值观“传递理性声音、弥合社会裂痕”,“求证”栏目要求不回避敏感事件,不轻信专家之言,务必多信源采访,务必拿到一手证据。这种以证据为核心的报道模式,树立了鲜明的栏目特色,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为什么做“求证”——

众声喧哗中纷乱信息真假莫辨

“求证”诞生于各种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之际。网络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尝“雾里看花”之苦:许多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真假难辨。

比如,2011年3月,因日本地震引发的海盐辐射传闻导致国内出现抢盐风波;2011年4月,谣传“阴性艾滋病”导致人们恐慌;2011年“7·23”动车事故后,一份“29人失踪名单”在网上大量转载,引发网友激烈情绪;2011年12月,谣传印度尼西亚垮塌大桥为中方援建,使中国对外援建工程质量被质疑;2012年5月,某国际环保组织称中国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加剧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2012年9月,国外某记者发布北京奥运场馆闲置照片,引起网友热议;2012年10月,“加碘盐诱发甲状腺癌”的流言引发对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强烈抨击;2012年10月30日,日本富士新闻网称中国公务员考试报名中海监船员报名者为零,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2012年11月底,指责青海玉树政府烧帐篷逼迫群众搬迁的传言在网上流传;2012年12月,辽宁丹东80后美女副市长被质疑提拔程序不合规,事实如何无人调查;2013年1月,联合国官方微博指责中国政法大学存在招生歧视……

这些信息借助网络手段迅速蔓延扩散,对国家形象、政府政策、人民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真相究竟如何,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理性、客观、权威的声音。

“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民日报创办了“求证”栏目。

“求证”是什么栏目——

阻击谣传的深度调查性报道

“求证”是什么栏目?

“求真务实是党报的品格。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是媒体的职责。我们今起开设《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公信力。”

这是“求证”开栏的话,实际上隐含了栏目定位的三个层次:

一、选题定位。“求证”是对各类妖言惑众的谣传、不实信息进行阻击与驳斥的专栏,这是选题策划的立足点。

二、报道定位。要求编辑记者带着放大镜寻找证据,深入调查,严谨核实。

三、功能定位。要求透过现象看问题,传递理性声音,提升公信力,力争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据统计,“求证”的选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一、弥合社会裂痕,维护政府形象。主要对刻意制造官民对立、激化矛盾的传言和虚假报道进行证伪、还原,疏导公众情绪。比如,《“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说法不准确》逐一核实联系了网上所传的失踪名单并证明纯属谣言,类似的选题还有《PM2.5监测点刻意选绿址吗》、《“玉树90%灾民住帐篷”说法不实》等。

二、应对突发事件,化解不安因素。主要对突发事件导致的群体恐慌,解疑释惑,稳定情绪。比如,针对上海、北京、苏州等多地发短信、微博称“苏州牛肉不能吃”的恐慌,我们约请多地记者深入调查,采写了《“苏州牛肉感染炭疽杆菌”是谣言》的报道。

三、纠正长期传言,阻击常识错误。对一些传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而让人深信不疑的错误说法,用事实给予纠正。比如2012年推出的“求证·关注水产品质量”系列报道《黄鳝是激素催肥的吗》《小龙虾被妖魔化了》等。

四、求证专家之言,澄清错误源头。一些专家在本专业领域之外说的外行话、错误观点,因为是专家之言而被广泛认同,栏目对此也进行了求证。比如《哪些国家提供免费医疗》,通过调查全球70多个国家,纠正了“专家称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的错误说法。

在对大闸蟹是否喂了激素抗生素的求证中,记者发现,谣言主要来自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的一段话。记者与陈志武联系,他回复说,这是他在2002年的一个讲座上说的,内容是听别人讲的,这个“别人”他不记得了。所以,谣言止于较真。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