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变脸”对地方台的启示--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4期

央视《新闻联播》“变脸”对地方台的启示

陈盛开

2013年04月08日14:3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央视《新闻联播》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联播》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目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而央视《新闻联播》的成功改版为地方台《新闻联播》的改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中央八项规定;地方台《新闻联播》;民生

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的《新闻联播》自从1978年1月1日开播以来,到今年刚好整整35周年了。长期以来,《新闻联播》给人一种大气、严肃、拘谨、呆板的印象,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贴近民生,着重百姓诉求,回归平民视角是此次改版的一大特点,这种更“接地气”的改版给人一种清新扑面的感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1月1日至5日,央视《新闻联播》平均收视率与2012年相比上涨了24.32%[1]。

一、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亮点纷呈

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而《新闻联播》又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因此关注央视《新闻联播》改版,这对地方台今后的《新闻联播》节目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纵观央视《新闻联播》此次的改版,有几个突出的亮点:

1.时政新闻“少短实。由于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钊、政策,和报道国家领导人公务活动的重任,因此,一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非常注重国家领导人公务活动的报道,以致在民间有:《新闻联播》“前面十分钟,国家领导人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的印象。这种固定的播报和宣传方式,随着如今资讯的发达和受众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吸引不了大众的关注。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之后,国家领导人带头倡导、率先垂范。据统计,2012年12月份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相关活动的新闻只有19条,而且长度、文稿也有所变化。如2012年12月13日报道习近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虽然作为头条,但没有导语,只有正文,长度25秒,文稿97个字,而且出现了网络潮语“正能量”。同样,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报道也显著减少和简短。2012年12月11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美国副财长只有15秒,只用了两句话说明双方已会面并交换了看法。据统计,2012年、2013年元旦至1月20日期间的《新闻联播》对比当中:2012年,国内时政新闻时长3小时41分42秒,占全部新闻总时长的39%,国际新闻长1小时26分18秒,占15%,余下国内其他报道长4小时20分30秒,占46%。2013年,国内时政新闻时长为1小时31分52秒,减少了近一半,占全部新闻时长的16%,国际新闻时长为1小时53分9秒,略有上升,占20%,而国内其他新闻的时长增长到了6小时零10秒,占全部新闻总时长的64%[2]。从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瘦身”,显示出《新闻联播》报道要以“简朴求实”为要,避免“假、长、空”,而要力争 “短、实、新”。

2.突出民生更“接地气。以往央视《新闻联播》中对民生的报道较少,报道又以“百姓生活在幸福当中”为总基调,回避群众生活或改革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与央视作为官方媒体要正面宣传引导的定位有关,但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似乎与自身生活有所脱节。自从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民生新闻不断进入央视《新闻联播》的版面。如果说2012年国庆期间的“你幸福了吗?”街头调查采访和桂林文氏4兄弟寻找母亲是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的小试,那么2013年后的全新改版则是大胆尝试,明显加重社会民生类的比例。1月2日,《新闻联播》播出“生活服务台”专题,内容是“冬季雪天路滑,驾车有技术”,向观众介绍了几项雪地开车的注意事项;1月3日,石家庄“豆饼大叔”姚彦君在《新闻联播》中亮相,1月4日《新闻联播》头条关注成都曹家巷拆迁,时长近6分钟。而1月12日的《新闻联播》更是头条开始一连五段关注全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天气,直到19时7分59秒才播出第二条新闻,这样的播出时长几乎占了昨天整个《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播报内容有:“我国多地雾霾笼罩”、“新闻背景——PM2.5的危害”、“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专家解读: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和“编后话:既然同呼吸 那就共责任”。此后,《新闻联播》更是开始了连续7天关于PM2.5的追踪报道。7天里,《新闻联播》关于雾霾和PM2.5的报道累计时长34分57秒,平均每天4分54秒。央视《新闻联播》这种“突出民生、贴近民生,回归平民视角、正视问题”的大胆改版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被认为更加“接地气”,收视率同比2012年也提升了两成以上。

3.头条编排注重新闻时。央视《新闻联播》以往的头条新闻除了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之外,就是一些总结式报道,往往新闻时效并不突出。在如今时政新闻减少的情况下,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更加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会选取大众关注的重大事件或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新闻作为头条报道,而且更加注重新闻时效。如2012年12月26日的头条 “京广高铁今起运营”, 2013年1月12日的头条“我国多地雾霾笼罩”,2013年01月21日的头条“中央财政超千亿元支持粮食生产”……这些头条新闻都是发生在当天国内的新闻热点,与群众利益密切。在这次改版当中,央视《新闻联播》还大胆打破该栏目多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惯例,将世界关注的国际事件编排在头条,如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4日发生枪击案,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的重大伤亡,这起校园枪击案新闻则成为了央视当日《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让国际新闻成为头条新闻在《新闻联播》历史上较为罕见。上一次还是在29年前,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当时的台长杨伟光亲自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这一消息。

4.增加评论彰显影响。作为官方媒体,新闻立台是一贯的原则,但在新闻内容已同质化程度高的今天,哪家媒体有独特的见解?自身有怎样的立场?往往会获得受众更多的关注。在评论方面,此轮的改版中央视《新闻联播》也更加重视评论,开设有“本台评论”“新闻短评” 、“编后话”环节,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影响力。如针对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央视《新闻联播》发表了“中央表率就是作风转变发令枪”的本台评论。针对雾霾天气,特别加了一段“编后话”:“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政府环保政策要真正硬起来,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出局,党政机关做出表率,少开公车,有车族都来响应,大家一起减少尾气排放。”这段“编后话”第二天被多家媒体转引表达观点。除此之外,央视《新闻联播》还大胆增加连线,引入评论员。如2013年1月23日的《新闻联播》还现场连线评论员杨禹作“管好三‘公’刹住浪费“的相关评论。引入评论员这种评论方式虽然在央视其他频道和节目中已习以为常,但在《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还是头一回。因此,此次评论无论是方式和内容都受到了许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5.播报亲民化彰显活力。一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都给人一种“严肃、字正腔圆”的感觉,这种语言模式化、格式化的播报方式虽然给人一种稳重权威,但缺乏活力,被不少群众称之为“联播体”[3]。此次改版当中,央视积极响应中宣部号召,改进文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而《新闻联播》的改变更是有标签意义。改版后《新闻联播》的文稿和串词都大大增强了口语化,如:“这两天”、“随着2013年的到来,我国一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法新规也开始正式实施”、“航母style”“遏制浪费,请从今晚这餐饭开始吧”……文风的转变也带来播报形式的变化。改版后《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一改过去“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播报上不但语调柔和,还会视不同内容表情有所变化。如《新闻联播》老一辈主持人李瑞英、李修平、张宏民、王宁在播报上与以往已有不小的变化,表情更加自然,甚至还不时会有含蓄的微笑,富有亲和力和活力,这也是央视《新闻联播》改版被称为“变脸”的标签之一。

6.敢于承认差。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直采取“金标准”原则,不容许出现差错,即使是已实行了直播。但在2012年12月8日晚的节目出现了直播失误。上一条新闻尚未播放完毕时,导播就将画面切换回了演播间,主播李梓萌开始播报下一条新闻,导致两条新闻出现了“混音”播出。随后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账号当晚在21时14分发布了一条致歉微博。出错敢于向观众致歉,这在央视有史以来并不多见,这一致歉也获得了受众的理解和认可,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央视《新闻联播》此次改版在字幕、背景、灯光等方面也下了功夫,给人一种更自然和视觉更舒适的感觉。

二、地方台《新闻联播》改版势在必行

《新闻联播》是全国广播电视中使用最多、使用时间最久的节目名称,也是收听收看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品牌节目。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到各省、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地方新闻联播,都受到全国各地受众的关注,每天从节目中了解当地大事、国内大事和世界大事。但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台的《新闻联播》由于过度注重当地领导公务活动的报道,节目受领导的关注越来越高,而百姓的关注却越来越低,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兴起,更有可能异化成为领导官员活动的记录栏目,这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如今作为“风向标”的央视《新闻联播》已改版“变脸”,作为地方台的《新闻联播》又如何跟进?

1.中央八项规定为改版提供了有力支持。自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台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各地也相继出台了落实细则,“一把手”更是纷纷带头执行,这也为地方台在《新闻联播》中减少时政报道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另外,根据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节目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4]”这为地方台在新闻报道上改变文风提供了明确指引,更为《新闻联播》的改版提供了方向和要求——改版势在必行!而地方台《新闻联播》栏目也成为群众观察当地是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领导干部是否带头执行的一个重要窗口。

2.以央视《新闻联播》为模板加强学。作为具有“风向标”标签意义的央视《新闻联播》已改版“变脸”,地方台的《新闻联播》不跟进显然会显得不合时宜、不与时俱进,更是媒体单位和从业人员是否有政治敏感性、力求上进、善于改革的一种体现。这要求地方媒体从业人员从上到下必须要自觉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认真跟进。地方台《新闻联播》改版上应大力学习和借鉴央视《新闻联播》的做法,以此为模板,大胆改革,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适合自己栏目的风格,从而进一步拓宽受众人群,提升影响力,彰显媒体价值。

3.编辑记者带头“走转改”“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特别是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更是对从事一线新闻采编的编辑记者的新闻道德和业务素养提出了要求。纵观央视《新闻联播》此改版显然是紧密结合“三贴近”原则和“走转改”活动而开展的,而作为地方台《新闻联播》栏目改版的成功与否,编辑记者是关键,更要带头“走转改”。除了深入基层之外,在文风、作风上必须有相应的转变。如编辑除了多策划事关民生、百姓利益的报道之外,更要创新编排理念。在编排新闻中遵循新闻规律,头条新闻上大胆选取受众真正关注的新闻,受众最期待知道的新闻,与广大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新闻,敢于打破头条必须是主要领导和正面报道的思维模式[5]。而记者要创新采写方式,除多关注百姓生活,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之外,作为《新闻联播》栏目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中要大胆从民生角度去报道,抛弃旧有的“八股新闻”报道方式,努力使时政新闻民生化,实现领导与群众相满意。总之,只有编辑记者“走转改”了、“接地气”了,才会有主持人全新的播报方式,也才会有《新闻联播》的“变脸”。

4.坚持群众满意是最大出发。作为官方媒体要提高影响力、舆论引导能力和公信力,前提条件必须获得受众的认可,而地方台的《新闻联播》是当地播发信息最权威、群众最认可的平台,在改版当中必须要坚持群众满意是最大出发点。放下身段,密切联系群众,多站在百姓角度,策划报道民生新闻,让群众乐意收听收看,关注节目内容。

应该指出:改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但由中央部署,国家级媒体带头自上而下的一场新闻报道“改革”运动已拉开,已是势在必行。作为地方台只有迎头赶上,大胆创新节目形态,努力探索,方能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而最好的措施就是从《新闻联播》改版开始。这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网络媒体的兴起,当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地位已面临着重大挑战,这是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时刻警醒的。

(作者简介:陈盛开,男,河源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新闻部助理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编与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玮.央视一套新年改版赢收视[N].新京报,2013-01-08.

[2] 李晓婷,朱晓佳.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文本分析[N].南方周末,2013-01-25.

[3] 侯芳芳.浅谈如何提高《新闻联播》的活泼性和亲民性[J].现代交际,2009(11).

[4] 中宣部发出通知对改进文风作出明确要求[EB/OL].新华网,2012-12-26.

[5] 雷蕾.关于新闻联播节目与时俱进的一些想法[J].中国广播,2010(5).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